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调查与研究芦荡村20位居民的访谈调查(附件)

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农民的一种主观感觉。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农民自己根据自己定的标准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的物质环境、文化精神环境、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自然生态环境、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等的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所进行的评价和感受。影响农民幸福感的因素, 主要包括个人特征、经济收入、文化精神、生存环境、政治权利、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 因此, 我们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等几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但幸福不只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严重受制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公平机会的获得。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繁荣农村文化,保护农村生态才能真正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关键词 农民 美好生活 需求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与理论 1
2.1 需求、“美好生活” 1
2.2 相关理论 2
3 研究设计 3
3.1 调查内容与考察维度 3
3.2 芦荡村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
3.3 20位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
3.4 研究方法与工具 4
4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4
4.1 基于物质层面 4
4.2 基于精神层面 4
4.3 基于社会层面 5
5 农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状况 5
5.1 需求的内容 5
5.2 需求的层次 6
5.3 需求的强度 6
6 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影响因素 7
6.1 文化程度 7
6.2 经济收入 8
6.3 政治地位 8
6.4 生活环境 9
6.5 其他因素 9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访谈提纲 14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现阶段社会不平衡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全新判断,对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集中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此外,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此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内外的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诸多探索,有关农民美好生活的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鉴于此,本文以农民为调查对象,调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了解农村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提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这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使农民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加充实。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对本课题的相关内容,包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分析,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界定;其次,通过对农民需求等核心要素进行操作性定义,然后从吴江芦荡村选取20名农民作为样本,通过一对一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农民需求并探索实现我国农民美好生活之道。
在研究内容方面分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美好生活”及其需求进行释义,并搜集与此相关的理论。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它包括了研究对象与案例,具体运用的调查方法,过程设计以及访谈提纲等。第三部分包括芦荡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需求状况。第四部分是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影响因素。
2 概念及理论
2.1 “美好生活”、需求
需求的社会学定义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在个体对于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而持续的需求,并成为个体为之行动的动力。按照起源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社会需要和与自然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则可以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1]。
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好生活”就是指人们在已经向有了某些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后,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实用主义把“美好的生活”描述成一长串解决问题的实用行动,鼓励我们保持投入,从掌控中获得满足感。而活力主义则认为“美好生活”是对新的可能性的想象、新的征服以及“美梦成真”的满足和激动。
2.2 相关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从较低等层次到较高等层次按顺序分了五大类,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2]与马斯洛观点相近的是Louistay和EdDiener的学说,他们认为普世性的需求确实存在并且它们不能被相互取代,[3]同时他们还认为需求往往是按一定顺序完成的。但AmitaiEtzioni认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缺陷在于其需求理论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4]按照舒茨的人际互动理论,人类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有三大基本需要,它是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交往或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指个体想要被别人所控制或者反过来控制别人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而佩尔曼的整体需求说则可以看成是将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股绳给拧成一股,三者有机合一的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两个维度,分别是“过去现在将来”和“生理心里社会”。而人类的需求的实质就是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的产物。托尔的阶段性需求说认为不同年龄的需求存在差异。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人进入老年期后,就主要是对自己一生的成就进行反思如果是一个具有整合意识的老人,则会认为自己没有虚度光阴,生命是充满美好的,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具有绝望特性的老人则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人生是失败的。而出在老年期的老人,其任务其实不是强化自己的整合意识以此来战胜绝望观念,而是在一个完整的体验中尽量使两者达到平衡[5]。国内学者俞雅乖认为我国农民需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民需求最强烈的,它的供给优先顺序排在第一位的,因此政府提供的也最充足,导致农民满意度较高的需求。主要包含了文化素质教育(这里指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些是农民生活所最基本的需要,政府在此方面加大供给力度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基本情况,是符合实际的。因此能得到农民的大力拥护。不过还是要指出,这些基础公共服务对于农民来说只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政府对于这些服务的投入也是以数量取胜,因此所谓的满意也只是对于这些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的满意,这些基础公共服务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类则是农民需求较强烈,在供给的优先顺序中排第二位,政府的提供较好,而农民的满意程度也较为满意的需求,。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现阶段我国政府也是在农村大力兴建各种基础设施,因此农民对该类型需求的满意程度也相对比较高。但后期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策略。第三类是农民需求不强烈,供给的优先次序上最后的,政府提供较少,农民满意度中等的需求。包括了农村金融、公共安全和一些其他的公共服务[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