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女教育中的父职参与看父亲角色的再定位一个双子女家庭的实证研究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母亲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父亲的职责被重新定义,子女教育也成为父亲职责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通过江苏省沛县的一个典型案例介绍子女教育中父职参与的情况,比较了同一个父亲在两个孩子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发现最近几年父职参与明显得以改善,基本的原因包括劳动力就业变革、教育产业化、家庭分工调整等,而这反映了国家、市场、家庭与个人互动机制下父亲角色的再定位,父亲由“养家人”角色逐渐向“教育者”角色转变。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综述2
(一)父职参与的理论视角2
(二)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实证研究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4
三、一个家庭中父职参与的实践4
(一)大女儿教育中的父职参与 4
(二)小儿子教育中的父职参与 5
四、不同时期父职参与的比较7
(一)父职参与的认知 7
(二)父职参与的内容 7
(三)父职参与的程度 7
五、父亲角色的再定位及其成因8
(一)劳动力就业变革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 8
(二)教育产业化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8
(三)家庭分工调整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9
六、结论与思考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提纲 12
附录B 观察记录表 15
从子女教育中的父职参与看父亲角色的再定位
基于一个双子女家庭的实证研究
引言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下,父亲主要负担起养家的职责即可,子女的教育则主要是母亲的份内事。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母亲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父亲的职责被重新定义,子女教育也成为父亲职责的一部分。近期,一大批类似“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反映出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子女教育。而在子女教育方面,父亲究竟参与了多少?参与的情况如何?是否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某些变化?本研究选择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四个家庭进行探索研究,并以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双子女家庭的父亲为例,通过对父亲在参与不同时期子女教育重要性上的认识、子女教育参与频率、程度及内容等方面的深描,展现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与变迁,并剖析可能导致父职参与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父职参与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理论分析为主,从文化、社会观念方面探讨父亲参与育儿的合理性。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并意识到父亲参与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国内关于父职参与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台湾地区的学者借鉴了国外对父职参与的内涵并结合华人社会的背景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大陆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则更晚,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更是如此。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父职参与”共有10条结果,其中关于子女教育的有4条结果;检索与“父职参与”相似的概念“父亲参与”时,共有92条结果,其中关于子女教育的有16条结果。综合现有文献,本研究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父职参与的理论视角
1.父亲角色理论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孩子共同做游戏。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获得信心,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勇气。有研究认为,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1]。Lamb 等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2]。
2.资源论
Amato 发展了一个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即所谓的“父亲(家长)身份的五角星”,这个模型基于三个主要模型,它们是由父亲来提供的,以确保和支持着他们孩子的发展,这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一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儿童的发展与父母(通常是双方)愿意提供的这些资源的数量有关。除了历史和文化影响外,这个模型不仅赋予母亲,而且赋予父亲——至少原则上看是同样的机会,完成提供所有必要资源的任务。这些资源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关联:家庭收入由父母受教育水平决定,它反过来又影响着夫妻(父母)关系的质量,同样影响着家长与孩子关系的质量。他们运用路径分析模型显示了父亲参与的贡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因果关系[3]。
3.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与儿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层系统[4]。此外,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的分析不应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这一思路促使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者,跳出他们所熟悉的微观系统,而将教养方式、亲子互动的分析放在更广阔的系统中进行,如关注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状况等等,使研究呈现出更开阔的视野[5]。
(二)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实证研究
1.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意义
父职参与子女教育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同伴交往,有利于人格与道德、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早期父爱缺乏会导致教育作用的减弱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6]。父职参与子女教育对父亲也有很大的意义,父亲在参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体验到为人父的喜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7],还能促进自己新学一些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激励自己更加进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夫妻要面对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挑战,研究表明,有了孩子后,妻子婚姻满意度的下降幅度大于丈夫,原因之一是家庭中大部分亲职工作落在妻子身上。如果丈夫也能够参与教育子女,减轻妻子的负担,这样更有利于婚姻关系。Kalmijn等众多研究显示,丈夫参与育儿工作可以提升妻子的婚姻满意度,使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更融洽,增添家庭亲情和欢乐[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综述2
(一)父职参与的理论视角2
(二)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实证研究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4
三、一个家庭中父职参与的实践4
(一)大女儿教育中的父职参与 4
(二)小儿子教育中的父职参与 5
四、不同时期父职参与的比较7
(一)父职参与的认知 7
(二)父职参与的内容 7
(三)父职参与的程度 7
五、父亲角色的再定位及其成因8
(一)劳动力就业变革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 8
(二)教育产业化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8
(三)家庭分工调整与父亲角色的再定位9
六、结论与思考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提纲 12
附录B 观察记录表 15
从子女教育中的父职参与看父亲角色的再定位
基于一个双子女家庭的实证研究
引言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下,父亲主要负担起养家的职责即可,子女的教育则主要是母亲的份内事。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母亲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父亲的职责被重新定义,子女教育也成为父亲职责的一部分。近期,一大批类似“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反映出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子女教育。而在子女教育方面,父亲究竟参与了多少?参与的情况如何?是否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某些变化?本研究选择了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四个家庭进行探索研究,并以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双子女家庭的父亲为例,通过对父亲在参与不同时期子女教育重要性上的认识、子女教育参与频率、程度及内容等方面的深描,展现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与变迁,并剖析可能导致父职参与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父职参与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理论分析为主,从文化、社会观念方面探讨父亲参与育儿的合理性。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并意识到父亲参与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国内关于父职参与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台湾地区的学者借鉴了国外对父职参与的内涵并结合华人社会的背景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大陆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则更晚,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更是如此。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父职参与”共有10条结果,其中关于子女教育的有4条结果;检索与“父职参与”相似的概念“父亲参与”时,共有92条结果,其中关于子女教育的有16条结果。综合现有文献,本研究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一)父职参与的理论视角
1.父亲角色理论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孩子共同做游戏。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获得信心,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勇气。有研究认为,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1]。Lamb 等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是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2]。
2.资源论
Amato 发展了一个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即所谓的“父亲(家长)身份的五角星”,这个模型基于三个主要模型,它们是由父亲来提供的,以确保和支持着他们孩子的发展,这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一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儿童的发展与父母(通常是双方)愿意提供的这些资源的数量有关。除了历史和文化影响外,这个模型不仅赋予母亲,而且赋予父亲——至少原则上看是同样的机会,完成提供所有必要资源的任务。这些资源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关联:家庭收入由父母受教育水平决定,它反过来又影响着夫妻(父母)关系的质量,同样影响着家长与孩子关系的质量。他们运用路径分析模型显示了父亲参与的贡献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因果关系[3]。
3.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与儿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层系统[4]。此外,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的分析不应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这一思路促使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者,跳出他们所熟悉的微观系统,而将教养方式、亲子互动的分析放在更广阔的系统中进行,如关注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状况等等,使研究呈现出更开阔的视野[5]。
(二)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实证研究
1.父职参与子女教育的意义
父职参与子女教育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同伴交往,有利于人格与道德、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早期父爱缺乏会导致教育作用的减弱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6]。父职参与子女教育对父亲也有很大的意义,父亲在参与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体验到为人父的喜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7],还能促进自己新学一些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激励自己更加进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夫妻要面对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挑战,研究表明,有了孩子后,妻子婚姻满意度的下降幅度大于丈夫,原因之一是家庭中大部分亲职工作落在妻子身上。如果丈夫也能够参与教育子女,减轻妻子的负担,这样更有利于婚姻关系。Kalmijn等众多研究显示,丈夫参与育儿工作可以提升妻子的婚姻满意度,使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更融洽,增添家庭亲情和欢乐[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