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s机构社工服务项目(附件)
摘 要“家庭式”迁移引发的城镇流动儿童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我国小学学龄流动儿童(6-12周岁)规模已达929万,他们在获得城市资源的同时面临着城市融入这一社会性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家长在流动儿童成长中过度依赖社工服务,亲职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亲职教育的内容、方式、社会宣传力度及专业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待提升。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将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向流动儿童家庭的亲职教育层面扩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政策倡导,加大对流动儿童父母亲职教育的社会宣传,开展小组或社区活动以及个案服务,协同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学校、社区、社会、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对流动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提升流动儿童家长亲职教育能力,为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 parental education; family; social work目 录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一、文献综述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研究综述3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8
(一)研究对象8
(二)研究方法8
(三)理论基础9
三、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分析10
(一)亲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10
(二)亲职教育方式较单一10
(三)家长与相关教育单位缺乏沟通10
(四)亲职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较小11
(五)缺乏专业的亲职教育机构及师资力量12
四、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13
(一)个人层面13
(二)家庭经济层面13
(三)学校和社区层面14
(四)社会及制度层面14
五、社会工作介入对策分析16
(一)微观层面16
(二)中观层面16
(三)宏观层面18
六、对社会工作服务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20
参考文献22
附 录24致 谢28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且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城市生活,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流动的趋势,随迁的子女也就变成了“流动儿童”。据2016年流动儿童蓝皮书,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1]。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2]。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限制,流动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奔波操劳以在城市中得以生存,而较少关注子女的城市生活融入状况,家长在子女人身安全、课业辅导、心理情感等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家庭是个体最直接、最密切的生存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目前,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贫穷、社会边缘化等方面的困境,家长角色扮演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学业期望过高和无所谓的态度并存;教养方式单一,家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式探索教育子女的方法;亲子沟通较少;缺乏教养知识和技巧;注重物质、忽略子女心理发展等。据S社工机构的调查,只有26.7%的流动儿童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可以支持孩子的课业辅导;在社交方面,多数流动儿童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外在形象(如穿衣打扮)不如别人,缺乏与同辈群体的交流,只有10%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朋友很多。90%的流动儿童缺乏有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仅有26.7%的流动儿童懂得如何坐公交车,43.3%的流动儿童知道详细的交通规则。基于此,提高父母教养胜任力刻不容缓。
S机构的“泉young友谊”流动青少年融入成长服务项目恰是针对上述现实背景设计的。该项目主要为流动儿童的安全、学业及心理发展等保驾护航,弥补了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减轻了家庭亲职教育的压力。但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几乎完全交付给了机构及社工,而亲职教育的缺失又使得流动儿童在机构和在家里呈现两种状态的“分裂现象”,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流动儿童的父母或其生活照顾者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尤为重要,解决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缺失问题迫在眉睫。本研究将聚焦于提升流动儿童的父母的亲职教育能力,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加大及完善有关教育机构、学校、社区、社会等主体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支持,协助家长转变或改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及增加教养知识和技巧,健全流动儿童家庭支持体系,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流动儿童的家长在亲职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连接、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资源,提出微观、中观、宏观介入策略,进一步丰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本土理论内容。
2.现实意义
1)增强流动家庭对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重视。笔者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呈现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真实现状,增强流动家庭对于亲职教育现状的了解与思考。
2)提高社会对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关注,营造全社会重视流动儿童亲职教育并付诸实践的社会氛围。
3)丰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不足进行分析,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对策。这有利于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推动服务向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层面拓展,推动社工实务的发展,带动社区服务在亲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儿童
结合S机构面向的服务对象,本文中的流动儿童是指非居住地户籍、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一年以上、在生活或学习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7至15周岁儿童。
2.亲职教育
很多西方国家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倡导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美国学者托马斯高顿(Thomas Gordon)最早正式提出亲职教育的概念。德国和美国称之为“双亲教育”[3]。后来,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亲职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衍生物,是使为人父母者明确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教育,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 parental education; family; social work目 录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一、文献综述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研究综述3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8
(一)研究对象8
(二)研究方法8
(三)理论基础9
三、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分析10
(一)亲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10
(二)亲职教育方式较单一10
(三)家长与相关教育单位缺乏沟通10
(四)亲职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较小11
(五)缺乏专业的亲职教育机构及师资力量12
四、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13
(一)个人层面13
(二)家庭经济层面13
(三)学校和社区层面14
(四)社会及制度层面14
五、社会工作介入对策分析16
(一)微观层面16
(二)中观层面16
(三)宏观层面18
六、对社会工作服务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20
参考文献22
附 录24致 谢28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且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城市生活,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流动的趋势,随迁的子女也就变成了“流动儿童”。据2016年流动儿童蓝皮书,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1]。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2]。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限制,流动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奔波操劳以在城市中得以生存,而较少关注子女的城市生活融入状况,家长在子女人身安全、课业辅导、心理情感等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家庭是个体最直接、最密切的生存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目前,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贫穷、社会边缘化等方面的困境,家长角色扮演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学业期望过高和无所谓的态度并存;教养方式单一,家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式探索教育子女的方法;亲子沟通较少;缺乏教养知识和技巧;注重物质、忽略子女心理发展等。据S社工机构的调查,只有26.7%的流动儿童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可以支持孩子的课业辅导;在社交方面,多数流动儿童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外在形象(如穿衣打扮)不如别人,缺乏与同辈群体的交流,只有10%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朋友很多。90%的流动儿童缺乏有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仅有26.7%的流动儿童懂得如何坐公交车,43.3%的流动儿童知道详细的交通规则。基于此,提高父母教养胜任力刻不容缓。
S机构的“泉young友谊”流动青少年融入成长服务项目恰是针对上述现实背景设计的。该项目主要为流动儿童的安全、学业及心理发展等保驾护航,弥补了家长教育能力的不足,减轻了家庭亲职教育的压力。但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几乎完全交付给了机构及社工,而亲职教育的缺失又使得流动儿童在机构和在家里呈现两种状态的“分裂现象”,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流动儿童的父母或其生活照顾者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尤为重要,解决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缺失问题迫在眉睫。本研究将聚焦于提升流动儿童的父母的亲职教育能力,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加大及完善有关教育机构、学校、社区、社会等主体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支持,协助家长转变或改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及增加教养知识和技巧,健全流动儿童家庭支持体系,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流动儿童的家长在亲职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连接、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资源,提出微观、中观、宏观介入策略,进一步丰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本土理论内容。
2.现实意义
1)增强流动家庭对流动儿童亲职教育的重视。笔者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呈现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真实现状,增强流动家庭对于亲职教育现状的了解与思考。
2)提高社会对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关注,营造全社会重视流动儿童亲职教育并付诸实践的社会氛围。
3)丰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对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不足进行分析,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对策。这有利于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推动服务向流动儿童家庭亲职教育层面拓展,推动社工实务的发展,带动社区服务在亲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儿童
结合S机构面向的服务对象,本文中的流动儿童是指非居住地户籍、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一年以上、在生活或学习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7至15周岁儿童。
2.亲职教育
很多西方国家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倡导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美国学者托马斯高顿(Thomas Gordon)最早正式提出亲职教育的概念。德国和美国称之为“双亲教育”[3]。后来,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亲职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衍生物,是使为人父母者明确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教育,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