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生择业倾向与影响因素分析以s高校为例(附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可是,社会工作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之间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以济南S高校2019届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来收集和获得S高校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择业倾向和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为指导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促进其对社工专业发展前景的正确认识奠定基础。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内研究 2
2.国外研究 3
(三)研究意义 4
1.理论意义 4
2实践意义 4
(四)研究方法 4
1.调查研究 4
2样本来源 5
(五)核心概念界定 5
1.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 5
2.择业倾向 5
(六)相关理论基础 5
1.理性选择理论 6
2.生命历程理论 6
二、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调查 6
(一)样本概况 6
(二)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分析 7
1.总体情况 7
2.择业倾向分析 8
三、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分析 8
(一)影响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的内部因素 8
1.自身专业素养和个人兴趣的影响 8
2.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 9
3.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前景预期的影响 10
(二)影响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的外部因素 11
1.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的影响 11
2.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的影响 11
3.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的影响 12
四、引导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本专业择业倾向的对策 13
(一)提高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感 13
(二)完善社会工作者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工作者待遇................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改革社工本科专业培养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14
五、结语 15
六、参考文献 16
附录 18
致谢...............................................................24
一、绪论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良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迅速。社会上成立了许多类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拥有社会工作本科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发展的过程较短,尚处于初步创立的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和本专业有关领域就业的人数很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对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完善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的对策及建议,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之后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速,相继培养了许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目前,全国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先后创办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每年有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社会。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影响因素问题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程短,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先于职业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因社会认同度低、薪金待遇差、专业技能不足、本专业就业机会较少、自我职业认同度低等原因而放弃从事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工作,转而在其他职业领域择业就业。根据研究发现,部分学生高考时被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因此始终不希望在本专业领域择业。尤其对于一些新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校,上述现象发生的概率更高。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择业倾向与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1)社会工作择业就业相关理论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择业倾向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运用了生命历程理论。包蕾萍和桑标认为择业就业是人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一次重要的转变,生命中的每一次转变都都有特定的轨迹,是一定角色建立和丧失的过程[1],就业择业是个体生命历程的核心事件,对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发展至关重要。范艳萍则认为,教育是对人进行异化的一个过程。毕业和就业都是人生的关键节点,许多大学生由于不能及时转变心态和角色,会产生迷茫和恐慌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择业倾向的偏差问题[2]。
(2)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研究
学者孙金明研究了某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影响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目前来看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现状比较理想,毕业生对自己所选职业的满意度较高,但社会环境和自我选择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倾向[3]。胡桂英、李红玫认为社会工作毕业生择业就业应面向市场,她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应满足市场需求,办学要以就业为倾向,应改变传统的学术性倾向,使专业教育适应就业的需求[4]。学者刘芳对我国的七所高校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对口率非常低,导致许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5]。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不足,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较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也难以提高,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水平[6]。柴定红研究了英国青年就业项目(NDYPP),他们提倡中国高校也应组建自己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于我国实际,吸引本校毕业生来担任专职社工,以减少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