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女性形象构建研究对n大学女生化妆行为的分析
化妆是女性群体较为独有的一种身体消费现象。本文以N校为例,探究了化妆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形象构建的功能和机制。研究发现,甜美可爱、知性干练、“酷”和健美自然是当前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的主要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女性气质的顺应,也有自立自强、张扬个性的意涵。化妆的实质是一种具有物化倾向的身体改造。作为一种实用技能,化妆帮助女大学生完成印象整饰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消费媒介的鼓吹下,女大学生形象构建受到符号价值的诱导和性别规范的规训,是对社会制度的顺应和妥协,不过她们打造自我、愉悦自身的行为,也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 2
(一)身体消费理论综述 2
(二)女性化妆行为研究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相关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三、化妆女大学生形象构建 5
(一)多元审美文化下的形象构建 6(二)化妆——消费主义下的功用性美丽 8
四、消费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形象构建机制 9
(一)冲破阶层区隔的消费 9
(二)消费主义下媒介对现实的重构10
(三)父权性别角色规范下的形象建构11
(四)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11
五、小结与讨论12(一)消费主义下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12
(二)主体性抑或规训下的形象构建13
致谢13参考文献13
附录 访谈提纲15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女性形象构建研究
——基于对N大学女生化妆行为的分析
引言
20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到目前为止,这股消费主义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中国社会也正朝着成为消费社会的方向迈进。如果说前30年,中国的消费现象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存在于市场之中,那么,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将消费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这势必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新一轮的影响。
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而不是职业、政治立场等客观条件来确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的。[1]在此转变中,大众传媒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有关化妆品、服饰、瘦身、整容整形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各种美妆博主、明星和“网红”在微博上传授化妆的技巧;还有无孔不入的微商和代购,他们以经营进口化妆品、服饰为主,在微信朋友圈中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消费主力军女性群体当中,90后的女大学生是善于捕捉新鲜事物的年轻一代,她们关注自己的形象,同时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在大众传媒和商人的鼓吹下与之共谋“美丽”神话。
目前,以化妆为代表的身体消费方兴未艾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当代女大学生的形象是怎样的?她们的审美标准是如何形成的呢?化妆这一行为的实质与功能有哪些?它与女性主体意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将通过半结构访谈和非参与观察的方式,探究女大学生化妆的审美标准,并运用消费理论,对化妆背后女性形象构建这一行为进行解读。
一、 研究综述
(一)身体消费理论综述
1.印象整饰与身体消费
早期的社会学家们认为,身体消费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其背后源自对某种角色规范、情景规范的认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齐美尔就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对17、18世纪欧美社会的“时尚”现象进行过社会学的初步探讨,他认为时尚是阶层分化的结果,同时拥有表达群体归属和建构身份认同的两种功能。关于女性的着装时尚,齐美尔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由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彰显该群体的个性,因此着装上的时尚为她们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她们通过追随时尚加入到有特色的团体中,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2]
现代社会学理论也曾对身体消费行为做出过一定的研究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戈夫曼从戏剧表演的视角解读了社会互动的运行机制,他把社会互动称作表演,把例如妆容、服饰等“外表”称作“个人前台”,人们为了维持一定的情境,会利用这些“个人前台”对自己进行“印象整饰”:在前台与他人互动时,表演者会显示出一种理想化的面孔,以此掩盖住与他表现出的理想面孔不吻合的行为和动机。后台是表演者印象整饰的区域,一旦观众误闯进入了后台,就会造成情境定义崩塌 。[3]消费者对自己进行身体消费,一方面是因为实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人展示出他们想要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如地位、身份等)。
2.权力、阶层与身体消费
当代社会学家采取了更宏观、更有批判性的理论视野。部分社会学家将身体消费视为权力运行的结果或阶层的外在表现,并对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福柯率先探讨了权力与身体的关系,也提及不同的权力运作方式对身体的规训作用。在论述权力谱系学的过程中,福柯指出任何权力运作都离不开对身体的控制和宰割,不过规训的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他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写道,与过去的惩罚制度不同的是,现代的惩罚制度关注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使身体更加温驯。社会不再对身体施以酷刑,而是通过某些技巧来安排和组织这些个人身体的空间分布。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权力对身体的规训可表现为投资身体、消费身体和赋予身体以能量和效益。 [4]
约翰奥尼尔和布莱恩特纳在福柯“规训”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从身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讨论了身体消费。他们认为身体具有符号象征性,透过身体我们能看到个体对结构的认可和遵循。[5][6]例如饮食由原来的维持身体健康转变成获得苗条和性感的途径,人们通过后者向上流社会的审美靠拢从而确认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布迪厄着重论述了身体消费所反映的阶级不平等。他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消费成为了行动者在社会空间内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而采取的社会阶级再生产的策略。他在文化消费理论中指出,时尚的再生产是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共谋的结果。其中,消费场域为称作是“竞争的斗争空间”,而“身体”作为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特征,成为了消费场域内斗争的结果——阶层区隔的标志。事实上,只有上层才能参与到时尚的在生产中,下层因为缺乏经济资本只能作为上层的衬托,他们还要被迫受到上层诸如时尚品味等“符号暴力”的支配。[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 2
(一)身体消费理论综述 2
(二)女性化妆行为研究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相关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三、化妆女大学生形象构建 5
(一)多元审美文化下的形象构建 6(二)化妆——消费主义下的功用性美丽 8
四、消费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形象构建机制 9
(一)冲破阶层区隔的消费 9
(二)消费主义下媒介对现实的重构10
(三)父权性别角色规范下的形象建构11
(四)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11
五、小结与讨论12(一)消费主义下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12
(二)主体性抑或规训下的形象构建13
致谢13参考文献13
附录 访谈提纲15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女性形象构建研究
——基于对N大学女生化妆行为的分析
引言
20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到目前为止,这股消费主义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中国社会也正朝着成为消费社会的方向迈进。如果说前30年,中国的消费现象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存在于市场之中,那么,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将消费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这势必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新一轮的影响。
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即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而不是职业、政治立场等客观条件来确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的。[1]在此转变中,大众传媒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有关化妆品、服饰、瘦身、整容整形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各种美妆博主、明星和“网红”在微博上传授化妆的技巧;还有无孔不入的微商和代购,他们以经营进口化妆品、服饰为主,在微信朋友圈中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在消费主力军女性群体当中,90后的女大学生是善于捕捉新鲜事物的年轻一代,她们关注自己的形象,同时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在大众传媒和商人的鼓吹下与之共谋“美丽”神话。
目前,以化妆为代表的身体消费方兴未艾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当代女大学生的形象是怎样的?她们的审美标准是如何形成的呢?化妆这一行为的实质与功能有哪些?它与女性主体意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将通过半结构访谈和非参与观察的方式,探究女大学生化妆的审美标准,并运用消费理论,对化妆背后女性形象构建这一行为进行解读。
一、 研究综述
(一)身体消费理论综述
1.印象整饰与身体消费
早期的社会学家们认为,身体消费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其背后源自对某种角色规范、情景规范的认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齐美尔就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对17、18世纪欧美社会的“时尚”现象进行过社会学的初步探讨,他认为时尚是阶层分化的结果,同时拥有表达群体归属和建构身份认同的两种功能。关于女性的着装时尚,齐美尔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由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彰显该群体的个性,因此着装上的时尚为她们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她们通过追随时尚加入到有特色的团体中,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2]
现代社会学理论也曾对身体消费行为做出过一定的研究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戈夫曼从戏剧表演的视角解读了社会互动的运行机制,他把社会互动称作表演,把例如妆容、服饰等“外表”称作“个人前台”,人们为了维持一定的情境,会利用这些“个人前台”对自己进行“印象整饰”:在前台与他人互动时,表演者会显示出一种理想化的面孔,以此掩盖住与他表现出的理想面孔不吻合的行为和动机。后台是表演者印象整饰的区域,一旦观众误闯进入了后台,就会造成情境定义崩塌 。[3]消费者对自己进行身体消费,一方面是因为实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人展示出他们想要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如地位、身份等)。
2.权力、阶层与身体消费
当代社会学家采取了更宏观、更有批判性的理论视野。部分社会学家将身体消费视为权力运行的结果或阶层的外在表现,并对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福柯率先探讨了权力与身体的关系,也提及不同的权力运作方式对身体的规训作用。在论述权力谱系学的过程中,福柯指出任何权力运作都离不开对身体的控制和宰割,不过规训的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他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写道,与过去的惩罚制度不同的是,现代的惩罚制度关注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使身体更加温驯。社会不再对身体施以酷刑,而是通过某些技巧来安排和组织这些个人身体的空间分布。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权力对身体的规训可表现为投资身体、消费身体和赋予身体以能量和效益。 [4]
约翰奥尼尔和布莱恩特纳在福柯“规训”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从身体与社会的关系上讨论了身体消费。他们认为身体具有符号象征性,透过身体我们能看到个体对结构的认可和遵循。[5][6]例如饮食由原来的维持身体健康转变成获得苗条和性感的途径,人们通过后者向上流社会的审美靠拢从而确认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布迪厄着重论述了身体消费所反映的阶级不平等。他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消费成为了行动者在社会空间内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而采取的社会阶级再生产的策略。他在文化消费理论中指出,时尚的再生产是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共谋的结果。其中,消费场域为称作是“竞争的斗争空间”,而“身体”作为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特征,成为了消费场域内斗争的结果——阶层区隔的标志。事实上,只有上层才能参与到时尚的在生产中,下层因为缺乏经济资本只能作为上层的衬托,他们还要被迫受到上层诸如时尚品味等“符号暴力”的支配。[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