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大痤疮群体抗逆力提升探索以q高校为例(附件)
摘 要大学生痤疮群体具有情绪管理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和支持网络弱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笔者根据自身患有痤疮的经历,以小组工作为介入方法,发挥小组工作的专业优势,探索提高大学生痤疮群体抗逆力的高效模式,期待能够通过专业小组工作使大学生痤疮群体在自信心、目标感、归属感等方面有所改善,使其在未来学习生活中自主管理情绪、接纳自我、提高自我认同。
目 录
一、 导 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2
(四) 研究方法 3
二、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抗逆力的现状分析 5
(一)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抗逆力水平调查 5
(二)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的抗逆力问题分析 5
三、小组工作介入痤疮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的可行性 7
(一)注重小组成员自我意识完善 7
(二)注重运用参与式的活动方式 7
(三)注重朋辈群体互助网络的构建 8
四、“成长的不倒翁”小组工作实践 9
(一)小组前期准备 9
(二)小组前测 10
(三)小组介入计划与实施 10
(三)小组成效评估 13
结语 16
(一)总结 16
(二)反思 16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0
致 谢 27
导 论
(一) 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痤疮患病率为36.0%~51.3%,其中大学生痤疮患病率在42.97%~99.1%,目前低成效的临床治疗给患有痤疮的群体更多无力感,严重影响其自我评价、自我感知、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等[1]。同时,当前大学生就业招聘条件增加了体貌端正的要求,大学生择偶也更加外貌化,使痤疮群体在就业、择偶中屡屡碰壁,自我效能感降低、抗逆力减弱。因此,大学生痤疮群体的抗逆力弱化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必然课题。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访谈了解痤疮大学生群体的抗逆力水平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小组工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专业方法,选取典型个案,组建抗逆力提升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帮助患有痤疮的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使其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能平静面对外貌缺陷,澄清自我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将小组工作应用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等弱势群体的理论研究较多,将小组工作应用于痤疮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痤疮大学生为对象开展小组工作,使小组工作在这一群体的应用得到丰富,同时也填补小组工作介入这一群体抗逆力提升的空白。
运用小组工作提高大学生痤疮群体的抗逆力,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痤疮群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重视,提高社会对痤疮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弱化对痤疮群体的排斥感。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痤疮群体的保护因子和风险因子,试图构建系统性小组工作介入模式,有助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实务范式,更好地指导实践,助力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凝练。
(2)实践意义
对患有痤疮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小组工作,可以真正帮到这一群体提升自信心,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抗逆力水平,使他们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对患有痤疮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小组工作,使痤疮大学生在未来面对挫折时,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能自主寻求他人帮助,也能更好的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大学生痤疮群体研究
通过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多从大学生对痤疮的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他们认为大学生对痤疮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又有较高的痤疮治愈需求,使得痤疮知识无法满足她们的需要。例如,江苏大学王蒙老师对大学生痤疮患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表示约有62.7%的患者表示希望学到更多关于治疗痤疮的知识[2]。张彩霞等人也认为大学生对痤疮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低[3],虽然他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关于痤疮的相关信息,但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痤疮知识的迫切需要。因此为大学生痤疮群体普及痤疮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痤疮治疗相关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依靠药物治疗痤疮只是其次,心理辅导才是关键。甘肃中医学院张亚茹老师在药物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面部痤疮和仅服用药物的对照实验中发现,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显著且临床症状改善快(((。
有学者发现,患有痤疮的患者对待该疾病的态度并不积极。在起钰等人的研究中,发现3 012例痤疮患者中,76.6%认为痤疮是一种疾病,但仅35.2%早期到医院就诊,其他均采用一些错误的治疗方法,致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1]。
(3) 抗逆力提升途径研究
将大学生痤疮群体作为抗逆力提升服务对象的文献较少,检索有关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从多个层面与方法介入,开展抗逆力提升研究。河北大学李萌老师对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抗逆力提升的研究中主要阐明完整家庭结构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利用前测和后测来评估小组活动对单亲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影响[5]。朱虹、潘信、范胤来对有关后进生或者青少年、儿童的研究说明,对于那些由于学习困难而引发的各种压力大多会利用小组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6]。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大学生痤疮群体的研究涉及到年龄分布,严重程度等方面。其中在年龄分布上,美国的一项普查表明 12~24 岁青少年痤疮的患病率较高[2];在痤疮患病的严重程度上,痤疮患者多为轻中度痤疮[7]。
在国外,真正开展抗逆力研究的先驱者是 Norman Garmery,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由此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得要大[8]。自此有关抗逆力提升的研究逐步增多。开始研究者们以各种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后来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使抗逆力提升的训练逐渐扩展到各种正常群体身上。
目 录
一、 导 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2
(四) 研究方法 3
二、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抗逆力的现状分析 5
(一)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抗逆力水平调查 5
(二)Q高校患有痤疮大学生的抗逆力问题分析 5
三、小组工作介入痤疮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的可行性 7
(一)注重小组成员自我意识完善 7
(二)注重运用参与式的活动方式 7
(三)注重朋辈群体互助网络的构建 8
四、“成长的不倒翁”小组工作实践 9
(一)小组前期准备 9
(二)小组前测 10
(三)小组介入计划与实施 10
(三)小组成效评估 13
结语 16
(一)总结 16
(二)反思 16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0
致 谢 27
导 论
(一) 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痤疮患病率为36.0%~51.3%,其中大学生痤疮患病率在42.97%~99.1%,目前低成效的临床治疗给患有痤疮的群体更多无力感,严重影响其自我评价、自我感知、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等[1]。同时,当前大学生就业招聘条件增加了体貌端正的要求,大学生择偶也更加外貌化,使痤疮群体在就业、择偶中屡屡碰壁,自我效能感降低、抗逆力减弱。因此,大学生痤疮群体的抗逆力弱化是社会各界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必然课题。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访谈了解痤疮大学生群体的抗逆力水平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小组工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专业方法,选取典型个案,组建抗逆力提升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帮助患有痤疮的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使其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能平静面对外貌缺陷,澄清自我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将小组工作应用于留守儿童、学困生等弱势群体的理论研究较多,将小组工作应用于痤疮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痤疮大学生为对象开展小组工作,使小组工作在这一群体的应用得到丰富,同时也填补小组工作介入这一群体抗逆力提升的空白。
运用小组工作提高大学生痤疮群体的抗逆力,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痤疮群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重视,提高社会对痤疮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弱化对痤疮群体的排斥感。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痤疮群体的保护因子和风险因子,试图构建系统性小组工作介入模式,有助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实务范式,更好地指导实践,助力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凝练。
(2)实践意义
对患有痤疮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小组工作,可以真正帮到这一群体提升自信心,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抗逆力水平,使他们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对患有痤疮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小组工作,使痤疮大学生在未来面对挫折时,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能自主寻求他人帮助,也能更好的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大学生痤疮群体研究
通过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多从大学生对痤疮的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他们认为大学生对痤疮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又有较高的痤疮治愈需求,使得痤疮知识无法满足她们的需要。例如,江苏大学王蒙老师对大学生痤疮患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表示约有62.7%的患者表示希望学到更多关于治疗痤疮的知识[2]。张彩霞等人也认为大学生对痤疮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低[3],虽然他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关于痤疮的相关信息,但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痤疮知识的迫切需要。因此为大学生痤疮群体普及痤疮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痤疮治疗相关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依靠药物治疗痤疮只是其次,心理辅导才是关键。甘肃中医学院张亚茹老师在药物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面部痤疮和仅服用药物的对照实验中发现,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显著且临床症状改善快(((。
有学者发现,患有痤疮的患者对待该疾病的态度并不积极。在起钰等人的研究中,发现3 012例痤疮患者中,76.6%认为痤疮是一种疾病,但仅35.2%早期到医院就诊,其他均采用一些错误的治疗方法,致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1]。
(3) 抗逆力提升途径研究
将大学生痤疮群体作为抗逆力提升服务对象的文献较少,检索有关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从多个层面与方法介入,开展抗逆力提升研究。河北大学李萌老师对小组工作介入单亲家庭抗逆力提升的研究中主要阐明完整家庭结构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利用前测和后测来评估小组活动对单亲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影响[5]。朱虹、潘信、范胤来对有关后进生或者青少年、儿童的研究说明,对于那些由于学习困难而引发的各种压力大多会利用小组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6]。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大学生痤疮群体的研究涉及到年龄分布,严重程度等方面。其中在年龄分布上,美国的一项普查表明 12~24 岁青少年痤疮的患病率较高[2];在痤疮患病的严重程度上,痤疮患者多为轻中度痤疮[7]。
在国外,真正开展抗逆力研究的先驱者是 Norman Garmery,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由此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得要大[8]。自此有关抗逆力提升的研究逐步增多。开始研究者们以各种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后来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使抗逆力提升的训练逐渐扩展到各种正常群体身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