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以菏泽s养老院为例(附件)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了老龄化。除了三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该模式已经在多个县市运行,在农村地区也正在试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促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的实现。但该模式在农村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便给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本研究以文献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为研究方法,研究了医养结合的现状、不足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老人的参与力度较低、医疗设备不齐全、专业人员稳定性差等不足。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老年人、“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及其的工作人员等三个角度入手,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促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更好地发展。
目录
一、导论 5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5
(二) 研究现状 6
(三) 研究设计及过程 7
二、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现状 9
(一)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 9
(二)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服务方式 10
(三)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目标 11
(四)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构成 11
三、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13
(一) 对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 13
(二) 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人性化关怀 13
(三) 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3
(四) 只考虑到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老人的参与力度较低 14
(五) 医疗设备不齐全,康复仪器利用率低 15
(六) 专业人员稳定性差 15
四、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空间 15
(一)针对老年人的介入空间 16
(二) 针对工作人员的介入空间 17
(三)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的介入空间 17
五、结论及反思 19
(一)研究的局限性反思 19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1 访谈内容 22
致 谢 24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老年人人数不断增加,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养老服务随之而兴起。患病、失智失能、半失智失能老人在需要养老照顾的同时,更加需要医疗照顾。目前我国医养分离的状况也引发了人们新的思考。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养老服务,对医疗照顾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在养老服务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明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虽能提供医疗照顾,养老服务质量却不如人意。于是,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一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在各地展开了探索。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各地关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经验,来探求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为我国养老服务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并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基础研究。
(2)现实意义
第一,为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思路。且有利于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尽量减少由于老年人过度依赖医院而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医养结合,减少医养分离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
第二,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群提供了方向。目前关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能够为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老人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现状
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来新的社会变化,同时也会有新的应对政策出现。与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出现的背景相似,在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失智失能者与无人照顾的老人。这就使得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1 2015 年)》,老年人机构照顾成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老年照顾机构主要服务于慢性病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与保健服务、紧急救助等内容。国家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推进医护型老年服务建设,以使其得到更好的照顾。与此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接触“医养结合”这一主题,但目前看来,我国对于“医养结合”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且视角较为单一。
对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学者曹盛等(2016)表示,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主要面对有以下问题,一是照料者家庭经济薄弱,二是农村社会福利覆盖面窄,三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落后,四是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佘瑞芳(2014)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必须加快发展长期照护商业保险。同时要将政府与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多方参与医养结合的发展。袁晓航(2013)表明,“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服务方式,主要面向失能老人与无人照料老人。鲍乐(2018)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并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使得该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综上看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大都集中于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性方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时候,多以城市中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而较少有人去关注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而实情是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医养分离状况明显。因此,对于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求,是需要立即进行弥补的缺口,值得我们去关注。
研究设计及过程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养老服务
所谓养老服务,就是服务提供方从老年人那里收取一定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时这些费用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不需要老年人来支付),为老年人提供必须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以使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2)医养结合
目录
一、导论 5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5
(二) 研究现状 6
(三) 研究设计及过程 7
二、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现状 9
(一)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 9
(二)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服务方式 10
(三)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目标 11
(四)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构成 11
三、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13
(一) 对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 13
(二) 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人性化关怀 13
(三) 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3
(四) 只考虑到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老人的参与力度较低 14
(五) 医疗设备不齐全,康复仪器利用率低 15
(六) 专业人员稳定性差 15
四、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空间 15
(一)针对老年人的介入空间 16
(二) 针对工作人员的介入空间 17
(三)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的介入空间 17
五、结论及反思 19
(一)研究的局限性反思 19
(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1 访谈内容 22
致 谢 24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老年人人数不断增加,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养老服务随之而兴起。患病、失智失能、半失智失能老人在需要养老照顾的同时,更加需要医疗照顾。目前我国医养分离的状况也引发了人们新的思考。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养老服务,对医疗照顾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在养老服务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明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虽能提供医疗照顾,养老服务质量却不如人意。于是,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一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在各地展开了探索。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各地关于“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经验,来探求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为我国养老服务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并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基础研究。
(2)现实意义
第一,为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思路。且有利于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尽量减少由于老年人过度依赖医院而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可以促进医养结合,减少医养分离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
第二,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群提供了方向。目前关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能够为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老人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现状
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来新的社会变化,同时也会有新的应对政策出现。与发达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出现的背景相似,在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失智失能者与无人照顾的老人。这就使得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1 2015 年)》,老年人机构照顾成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老年照顾机构主要服务于慢性病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与保健服务、紧急救助等内容。国家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推进医护型老年服务建设,以使其得到更好的照顾。与此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接触“医养结合”这一主题,但目前看来,我国对于“医养结合”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且视角较为单一。
对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学者曹盛等(2016)表示,我国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主要面对有以下问题,一是照料者家庭经济薄弱,二是农村社会福利覆盖面窄,三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落后,四是传统孝道观念逐渐弱化。佘瑞芳(2014)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必须加快发展长期照护商业保险。同时要将政府与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多方参与医养结合的发展。袁晓航(2013)表明,“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养老模式,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服务方式,主要面向失能老人与无人照料老人。鲍乐(2018)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并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使得该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综上看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大都集中于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性方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时候,多以城市中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而较少有人去关注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而实情是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医养分离状况明显。因此,对于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探求,是需要立即进行弥补的缺口,值得我们去关注。
研究设计及过程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养老服务
所谓养老服务,就是服务提供方从老年人那里收取一定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时这些费用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不需要老年人来支付),为老年人提供必须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以使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2)医养结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