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提升的社会工作研究以夏津县q村为例(附件)
摘 要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会治理的目光聚焦于农村社区,并就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价值理念以及新时代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三方面来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并且从居民参与意识淡薄、被动参与以及缺乏参与渠道的角度来探讨当下居民参与意愿低的原因,最后在社区治理中通过以下专业方法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多形式评估居民的迫切需求,挖掘与链接可利用资源;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自治理”常态化;挖掘社区本土文化,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开拓居民参与渠道;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营造居民互助的良好氛围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性。本文中的Q村是笔者出生并长期生活的村子,笔者利用在该村进行专业实习及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对该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参与式观察,从而基于对Q村的实地研究,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对于社区治理的新需求,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提升的的实践路径。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2
二、 文献回顾、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2
(一) 国内外文献研究 2
(二) 概念界定 4
(二) 理论支持 5
三、 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其中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分析 6
(一)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6
(二) Q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的原因分析 7
四、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9
(一) 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 9
(二) 多形式评估居民的迫切需求,挖掘与链接可利用资源 10
(三)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自治理”常态化 10
(四) 挖掘社区本土文化,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 11
(五) 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开拓居民参与渠道 11
(六) 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营造居民互助的良好氛围 11
结论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要更好地贯彻落实自十八届三中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文件,在党的十九大上国家领导人又进一步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都为我们今后探索农村社区建设路径,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指明了方向。
自21世纪以来,在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关农村社会建设的问题就不断涌现。针对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才流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农村五保户社会保障等问题,党中央在2019年颁布的围绕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脱贫攻坚、完善乡村治理等多项有关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解读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文件发现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新时代党的目标是帮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以及建设以友好环境为主题的有力社会。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实现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仅仅建成城市社区的有力社会。因此,本文选题聚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幸福这一时代主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区治理的重点聚焦到提升农村居民参与性上,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可介入空间,以期通过更新农村社区治理的理念与发展模式来达到居民参与性的提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针对当前Q村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该村开展提升居民参与性的实践探索,这些专业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本土社区治理理论的发展:本研究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升农村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可以为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素材,有利于丰富社区治理理论。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系统地评估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掌握当前Q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现状。针对当前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社区治理活动,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参与度不高的现实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式与机制;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社区自治理的常态化。通过对于Q村的个案研究来实现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可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案。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相关文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难题、困境,把握破解相关问题的政策支持与解决路径。
2.非结构性访谈
鉴于Q村的留守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Q村100名居民和5名村干部进行无结构式访谈来完成对Q村的资源评估、问题分析以及居民的需求评估。
3.参与式观察
通过在Q村长时间参与式观察,利用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对Q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这一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从Q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寻找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性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针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本文通过对Q村的个案研究,从而运用合适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推广。
二、文献回顾、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当下所提倡的基层社会治理便是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理论在在社区层面的具体实践,是社区居民通过具体的机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综合治理之中,主要是通过社区内的协同互动建立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它是一种上下、多维度的互动过程。
(1)有关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魏礼群教授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举步维艰的状况时,解释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发展无序现象比较严重且管理体制不合理、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都严重制约社会组织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样李图强教授(2011.05.20)在《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分析》中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得出要想锻炼公民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强化公民的公共意识。作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此外,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解读得出: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农村社区发展,导致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城市社区。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治理时可以借鉴城市的社会治理,但需要结合农村社区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探索适合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2
二、 文献回顾、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2
(一) 国内外文献研究 2
(二) 概念界定 4
(二) 理论支持 5
三、 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其中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分析 6
(一)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6
(二) Q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的原因分析 7
四、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9
(一) 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 9
(二) 多形式评估居民的迫切需求,挖掘与链接可利用资源 10
(三)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自治理”常态化 10
(四) 挖掘社区本土文化,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 11
(五) 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开拓居民参与渠道 11
(六) 发展社区志愿服务,营造居民互助的良好氛围 11
结论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要更好地贯彻落实自十八届三中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文件,在党的十九大上国家领导人又进一步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都为我们今后探索农村社区建设路径,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指明了方向。
自21世纪以来,在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有关农村社会建设的问题就不断涌现。针对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才流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农村五保户社会保障等问题,党中央在2019年颁布的围绕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脱贫攻坚、完善乡村治理等多项有关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解读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文件发现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新时代党的目标是帮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以及建设以友好环境为主题的有力社会。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实现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仅仅建成城市社区的有力社会。因此,本文选题聚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幸福这一时代主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区治理的重点聚焦到提升农村居民参与性上,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可介入空间,以期通过更新农村社区治理的理念与发展模式来达到居民参与性的提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针对当前Q村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该村开展提升居民参与性的实践探索,这些专业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本土社区治理理论的发展:本研究以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升农村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可以为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素材,有利于丰富社区治理理论。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系统地评估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掌握当前Q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现状。针对当前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社区治理活动,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参与度不高的现实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式与机制;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与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社区自治理的常态化。通过对于Q村的个案研究来实现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可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案。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相关文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难题、困境,把握破解相关问题的政策支持与解决路径。
2.非结构性访谈
鉴于Q村的留守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Q村100名居民和5名村干部进行无结构式访谈来完成对Q村的资源评估、问题分析以及居民的需求评估。
3.参与式观察
通过在Q村长时间参与式观察,利用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对Q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性低这一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从Q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寻找社会工作介入居民参与性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针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本文通过对Q村的个案研究,从而运用合适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推广。
二、文献回顾、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当下所提倡的基层社会治理便是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理论在在社区层面的具体实践,是社区居民通过具体的机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综合治理之中,主要是通过社区内的协同互动建立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它是一种上下、多维度的互动过程。
(1)有关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魏礼群教授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举步维艰的状况时,解释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发展无序现象比较严重且管理体制不合理、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都严重制约社会组织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样李图强教授(2011.05.20)在《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分析》中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得出要想锻炼公民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强化公民的公共意识。作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此外,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解读得出: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农村社区发展,导致农村的社会氛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城市社区。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治理时可以借鉴城市的社会治理,但需要结合农村社区的具体状况具体分析探索适合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