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社会适应的状况及原因分析以南通市为例

近年来“老漂族”数量逐年增长。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从“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原因分析两方面来阐述其适应城市社区的情况。从现状看,大部分“老漂族”由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他们较易习得浅显的、符合城市社区规范的行为,但对城市社区低认同感、低归属感;他们的社交频率低、范围小,城市社区关系网络难以建立。造成“老漂族”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包括语言流利程度、夫妇有无一起随迁等的个体原因、涉及家庭结构等的家庭原因和涵盖大众传媒、社区参与及社会支持等的社会环境原因。关注这一群体问题、提高“老漂族”生活质量刻不容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研究综述2
(一)社会适应理论综述2
(二)国内外社会适应研究综述3
(三)研究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5
三、“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5
(一)文化与心理适应现状5
(二)社会生活及交往适应现状6
四、“老漂族”社会适应的原因分析8
(一)个体原因8
(二)家庭原因8
(三)社会环境原因8
五、小结与讨论9
(一)“老漂族”社会适应的总体特征9
(二)关于“老漂族”社会适应问题的探讨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5
“老漂族”社会适应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引言
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占总入口的五分之一,流动人口的主体是青年人,流动方式多为高考升学、城市招工,流动整体上呈现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的新特征。城市新移民在迁入地落稳脚跟后往往会选择将父母从农村接来城市一起居住,“老漂族”这一特殊的老年人群体由此产生。
关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老漂族”是移居老人、候鸟老人、进城老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移居老人,是一种“老年漂”;也有学者认为,“老漂族”指从农村进城照顾孙辈的老人群体[1]。在这里,“老漂族”并非单纯从年龄上来界定,更多的是指民俗学意义上的祖辈老人。笔者认为,“老漂族”是指跟随子女从农村迁徙到城市、虽定居在城市但仍具有农村户口的、60岁以上的祖辈老人。
这些老人在进城后会面临一系列因居住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与角色的转变而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笔者认为,“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是其通过继续社会化以使自己能融入主流社会关系网的动态过程,包括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心理认同、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老漂族”内部存在异质性,不能将这一群体一概而论,其社会适应问题是程度上的差异问题,而非适应与否的问题。
在查阅文献时笔者发现,关于人口流动及社会适应的研究大多聚集在农名工及其子女的身上,极少有学者侧重对“老漂族”进行研究。不可否认的是,“老漂族”的社会适应程度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相关,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所在社区的稳定发展。因此,关注这一群体问题、提高“老漂族”生活质量刻不容缓。
那么,“老漂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能否适应迁入地的生活? 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境? 这些困境是否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与生活? 能解释困境形成的理论有哪些? 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困境?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所探讨和回答的,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对“老漂族”有所脾益,同时也可以弥补这一群体社会适应研究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综述
(一)社会适应理论综述
1. 陌生人理论
较早关注陌生人问题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陌生人即“远方的人在附近”,陌生是人的关系疏离的象征,是关系之内的距离。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老年群体相对于城市社区居民而言正是外部地域空间范围的“陌生人”,他们在迁入地往往较难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网。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承继了齐美尔的分析范式,他认为陌生人并非通过空间距离来界定,而是通过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等主观因素来体现的。
与齐美尔和鲍曼偏重于从社会空间的意义上理解陌生人不同,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侧重于从社会格局的层面分析陌生人。他认为早先的乡土社会是以地缘、血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现代社会却是由陌生人组成、以契约与法律维持社会秩序,而“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以看出,“陌生人”现象因现代化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展现了现代人漂泊无依、失去家园感的生存式样。
外群体与内群体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 W. G.萨姆纳在《民俗论》(1906)中率先提出,他认为内群体成员因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道德权威而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秩序、法律,内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表现出肯定和忠诚的态度,对外群体则表现出排斥和疏远的态度[2]。在现代社会流动中,内群体为了明确与外群体之间的界限,会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如符号、习俗等)来强调。这种陌生人社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疏离与冷漠,而这正是“老漂族”在融入城市社区时面对的严峻形式。
边缘人理论
帕克在齐美尔“陌生人”理论的基础上,于1928年首次提出了“同时处于两种决不会完全渗透与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和两个社会边缘”的“边缘人”概念。帕克在研究中世纪犹太人的时候发现了一种他称之为“文化混血儿”的人格类型:当犹太人被允许参与当地人文化与经济生活的时候,他们既不想与传统完全割裂,又渴望被新群体接纳以免受到当地人种族歧视,在新的或传统的文化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边缘人[3]。这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适应不良且焦虑不安。移民等是产生边缘性的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