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附件)

摘 要环卫工子女同普通城市青少年相比在生活环境、朋辈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且因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卫工子女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其支持资源不足,不能很好的面对困境,进而引发更多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选用CD-RICS量表以及访谈综合了解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水平状况,探寻影响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水平发展的因素,经访谈了解,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水平其阻碍性因素包括1.客观环境的恶劣,2.严重的家庭矛盾,3.资源的短缺以及了解信息渠道不通畅;其支持性因素包括1.朋辈群体的支持,2.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在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以优势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手段,设计了5节小组为分别针对环卫工子女的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三方面进行提升,通过小组中的互动引导组员获得成长,通过前后测量小组成员的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来评估提升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是否有所提升,活动是否有成效。通过本次小组实践证明,1.小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2.环卫工子女自身在提升抗逆力水平中的作用不可忽视;3.帮助环卫工子女建立同辈群体支持网络对于抗逆力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作用;4.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有助于提升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
目 录
一、前言 6
(一)背景以及意义 6
(二)研究设计 6
(三)文献综述 7
(四)概念界定 9
(五)应用理论 10
二、环卫工子女抗逆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0
(一)环卫工子女抗逆力现状描述 10
(二)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4
三、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提升小组设计、介入和评估 15
(一)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15
(二)具体实施: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小组 17
三、小组工作的评估与总结 24
(一)过程评估 24
(二)结果评估 24
四、城市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提升小组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25
(一)小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 25
(二)环卫工子女自身在提升抗逆力水平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5
(三)环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子女的同辈群体对于抗逆力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可忽视。 25
(四)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升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 25
参考文献 27
致 谢 28
一、前言
(一)背景以及意义
1.研究背景
环卫工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以及成长也是极其值得我们关注和关心的。在实习过程以及查阅多番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环卫工子女同普通城市青少年相比在生活环境、朋辈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相较于其他同龄人来说,更容易遇到困境和挫折。这些困境对于环卫工子女这一群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种获得迅速成长的机遇。如果环卫工子女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来面对挑战以及发展自身的能力,久而久之很有可能使其自身形成过度内向、敏感、孤僻、偏执等问题,极度影响了城市环卫工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在这些困境之中,环卫工子女其个体自身原有一定能力和方式去解决问题、面对挑战。这种能力称为抗逆力,即个体在面临压力时本能去抵抗压力风险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因各种因素呈现的水平不同,且可以通过提升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三方面使得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得到提升。因此,笔者选用CDRICS量表针对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进行了测量,并以访谈辅助了解环卫工子女抗逆力提升和发展的阻碍因素和保护因素。在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手段,设计了5节小组为分别针对环卫工子女的乐观感、效能感、归属感三方面进行提升,以此来提高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提升城市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为城市环卫工子女以及相关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理论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实务材料和研究材料,同时可以丰富有关青少年抗逆力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实践意义:同大多数城市青少年相比,城市环卫工子女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更多。因此他们的发展也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环卫工子女的抗逆力水平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其影响因素,用实务的方法帮助其提升抗逆力水平,使其以更有效的方式、更积极的态度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今后健康良好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现实中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抗逆力提升服务提供较为有效的服务方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分别了解济南市部分社区环卫工子女状况后,笔者拟选定h社区的环卫工子女进行介入,该社区环卫工子女大多在618岁之间,根据访谈的情况了解其生活情况以及其课业情况后,小组拟定该区域815岁的青少年为小组成员。本次小组共招募到5名815岁的环卫工子女,此外还招募4名抗逆力水平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小组之中,在小组中起榜样示范作用,必要时可为有需要的环卫工子女建立一对一的联系。
2.研究方法
结构式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以聊天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环卫工子女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环卫工子女相关生活环境资料以及在面对困境时的先关应对方式。
参与式观察法: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笔者以小组带领者的身份去观察环卫工子女在小组中的表现,了解其面对困境的应对方式,以及在小组互动中产生的变化。
行动研究:研究者参与到小组之中,作为小组带领者引导组员互动,观察组员的互动表现,使组员获得成长。并根据组员、社工的反馈来反思小组的设计和效果,对小组的内容进行改进。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对于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首先是关于抗逆力的研究模型的研究,抗逆力的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一文中通过研究抗逆力的起点、过程作用以及结果分别介绍了五种模型即:以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互动方式作为划分依据的行为目标模型;以青少年在面对困境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作为划分依据的抗逆力层次模型;关注个体与环境、保护因素与风险因素的互动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式和环境个体策略模式以及强调内省体验过程的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
其次,国外对于青少年抗逆力研究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于对抗逆力的相关特质研究,例如,Werner和Smith对贫困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了儿童性情、获得资源的能力、积极的态度等因素可以抵抗贫困、暴力犯罪等风险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中Ungar通过分析抗逆力的一般特征和具体文化特征指出在青少年所处的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他们会自己形成独有的一套对抗压力事件的行为和方式;而在过程性的研究中,国外学者Sandle 提出了解释抗逆力过程的一般理论模型它们分别是: 主效应模型、交互模型和调停模型;国外对于优势的研究则更注重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服务的有效性。
关于抗逆力的实践研究,国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韧性项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PRP)是由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博士的研究,该研究形式为小组型干预课程,课程对象是小学生和初中生。课程大体分为九部分:(1)从组员之间建立情感连接入手;(2)练习看待事件的思维方式;(3)挑战旧有的信念;(4)分析灾难化想法与客观看待及如何看待困难事件;(5)信心与协商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练习自信的社交方式;(6)判分训练及教授社交技能即对拖延行为进行分析和帮助;(7)教授做决定的行为应对技巧;(8)运用技巧来帮助自己行动;(9)强化练习。该项目主要从改变学生对困难的认知和应对行为,从而去提高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更加客观灵活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进而激发乐观精神,提高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