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目前对于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种植业的相关研究,对互联网技术、种植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本文还对江苏省种植业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包括江苏省种植业产值现状、结构组成以及总体情况。最后通过对江苏省2004年到2014年种植业相关数据的整理,阐述了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得出其发展水平,利用索洛模型构建新模型,计算互联网发展对种植业全要素的贡献,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每增加1%,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5%。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
二、相关概念界定 4
(一)关于互联网 4
(二)种植业的含义 5
三、江苏省种植业总体发展水平 5
(一)江苏省种植业产值现状 5
(二)江苏省种植业结构情况 5
(三)江苏省种植业总体情况 6
四、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6
(一)理论基础 6
(二)分析方法 7
(三)政策建议 10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研究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已经不可能被忽视了,其在农业当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我国的现代农业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好现代农业对保障好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种植业作为农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自然也不能忽视,虽然提出“调结构,稳增长”针对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对种植业来说也同样适用。为了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人都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快发展更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到2016年12月,据相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7.31亿之多,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达到53.2%,超过中国人口的一半。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大方向,对此,中央政府对互联网技术给以高度关注,并在2015年7月特别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对、‘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除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以外,还将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已达到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激增,以及土地锐减不断加剧,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也被提到重大议程,粮食安全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解释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建议,这其中就有提到要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而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中的一点就提到了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结构,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研究意义
互联网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渐进步,必定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强大的作用,作为农业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种植业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贯穿了农业的整个过程,实现了从生产端、物流链、销售端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优点,可见其对农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对种植业方面大多数停留主要集中在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对互联网技术在种植业甚至农业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互联网+农业”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缺乏了从定量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应用研究
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很多国家都积极应用于探索当中,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分析提供了信息支撑,此外美国还建立了“3S”系统,农场主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实时获取田间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现对田间作物的精确管理,在实现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增产。荷兰在现代自动控制温室里利用互联网技术从而实现计算机控制喷淋、滴管等设施,能够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从而实现摆脱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我国目前也大力推进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当中,但是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原因在于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之中对于我国来说是相对较晚的,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农业”,包括了从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等各个环节。刘玉忠[1](2015)在研究“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指出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可实现精准化标准化生产。许永丽[2](2015)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当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陈红川[3](2015)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中指出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2.关于种植业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种植业时都引用采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研究从开始的定性分析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种植业的定量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地区比较优势作物方面进行研究,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及优化种植业作物布局。国际粮农组织[4]、亚洲发展银行[5]、经合组织[6]等研究机构采用比较优势,对粮食作物进行政策分析。国内谭荣和曲福田[7]]根据测算江苏省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粮食、油料、棉花、麻类、蔬菜等合理的布局策略。马丽荣和王恒炜[8]利用比较优势,分析了甘肃省各市、州从2002年到2011年油料作物的区域差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
二、相关概念界定 4
(一)关于互联网 4
(二)种植业的含义 5
三、江苏省种植业总体发展水平 5
(一)江苏省种植业产值现状 5
(二)江苏省种植业结构情况 5
(三)江苏省种植业总体情况 6
四、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6
(一)理论基础 6
(二)分析方法 7
(三)政策建议 10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研究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已经不可能被忽视了,其在农业当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我国的现代农业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好现代农业对保障好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种植业作为农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自然也不能忽视,虽然提出“调结构,稳增长”针对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对种植业来说也同样适用。为了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的影响,本文拟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人都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快发展更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到2016年12月,据相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7.31亿之多,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达到53.2%,超过中国人口的一半。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大方向,对此,中央政府对互联网技术给以高度关注,并在2015年7月特别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对、‘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除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以外,还将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已达到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激增,以及土地锐减不断加剧,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也被提到重大议程,粮食安全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解释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建议,这其中就有提到要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而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中的一点就提到了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结构,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研究意义
互联网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渐进步,必定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强大的作用,作为农业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种植业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贯穿了农业的整个过程,实现了从生产端、物流链、销售端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优点,可见其对农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对种植业方面大多数停留主要集中在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对互联网技术在种植业甚至农业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互联网+农业”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缺乏了从定量方面来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应用研究
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很多国家都积极应用于探索当中,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分析提供了信息支撑,此外美国还建立了“3S”系统,农场主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实时获取田间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现对田间作物的精确管理,在实现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增产。荷兰在现代自动控制温室里利用互联网技术从而实现计算机控制喷淋、滴管等设施,能够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从而实现摆脱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我国目前也大力推进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当中,但是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原因在于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之中对于我国来说是相对较晚的,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农业”,包括了从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等各个环节。刘玉忠[1](2015)在研究“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指出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可实现精准化标准化生产。许永丽[2](2015)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当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陈红川[3](2015)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中指出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2.关于种植业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种植业时都引用采用了很多的研究方法,研究从开始的定性分析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种植业的定量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地区比较优势作物方面进行研究,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及优化种植业作物布局。国际粮农组织[4]、亚洲发展银行[5]、经合组织[6]等研究机构采用比较优势,对粮食作物进行政策分析。国内谭荣和曲福田[7]]根据测算江苏省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粮食、油料、棉花、麻类、蔬菜等合理的布局策略。马丽荣和王恒炜[8]利用比较优势,分析了甘肃省各市、州从2002年到2011年油料作物的区域差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