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宗教组织团体秩序影响研究市使徒堂的研究
目前,新媒体的渗透使得宗教传播呈现出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的特征,不断适应、整合和重组组织内部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由新媒体参与的团体秩序。本文即以苏州市的使徒堂为研究对象,针对团体秩序,以资源交换为切入点研究宗教组织的内部信徒新媒体参与及教会的新媒体利用,以求发现新媒体对宗教组织团体秩序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团体秩序内部的资源流动更为复杂,由于宗教组织的控制功能强化,使得秩序被再整合,更为有序、有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文献综述2(一)团体秩序理论综述2
(二)新媒体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5
(三)研究对象概况5
三、使徒堂的新媒体概况5
(一)使徒堂新媒体的资源概况5
(二)信徒的新媒体参与6
四、新媒体对教会团体秩序的影响7
(一)信徒的象征性聚合8
(二)教会控制与资源整合8
五、小结与讨论9
(一)信徒间的象征性聚合9
(二)教会中的资源流动10
(三)新媒体对团体秩序的负功能的可能性探讨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新媒体下的宗教组织团体秩序影响研究
——基于对苏州市使徒堂的研究
引言
如今,新媒体正兴,微信和QQ是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移动社交媒体,对群体关系的建构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腾讯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微信用户量已达9亿,而另一移动端QQ,目前的注册总人数为9.4亿,活跃用户为4.3亿。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群体活动的形式,宗教组织也经受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宗教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事实上,宗教的思想文化传播与扩散深受当时社会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随着媒介变迁,宗教组织自身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那么可以提出疑问,在新媒体快速成长的大背景下,宗教组织是否受到影响,尤其宗教组织对于新媒体的运用给团体秩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研究以苏州市基督教会使徒堂为例,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围绕使徒堂的新媒体概况和资源现状以及分配概况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文献综述
(一)团体秩序相关研究
1.团体秩序
最早也较全面阐释团体秩序的为社会学家涂尔干,他的团结秩序理论分为三大块:首先,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形成社会团结的基础,涂尔干把它看作为一种价值结构。其次,组织制度的制定,在组织内部由规范、规则或习惯等形成。最后,是组织成员形成的社会关系。
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具有非物质性,这种性质代表它是通过一种可以感知的形式表现的。社会团结的不断增强使得人们的相互吸引力增强,增多了组织成员结成相互关系的方式和机会。因此涂尔干提及社会团结,常常会提及信仰。他认为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点在他所提出的概念——“道德共同体”里组织成员分享相同的信仰成分我们不难发现。
另一方面,涂尔干将机械团结与“渗透着宗教化的集体信念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有机团结的存在基础。从他的这个观点中,可以肯定,以后的社会形态源自以前的社会形态,现有社会制度从旧有社会制度演变而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新秩序是在旧秩序上产生并变化而来的。[1]
2.团体秩序与宗教
(1)社会团结与宗教
在涂尔干眼中,宗教是他所提的社会事实的一种,他把宗教看作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社会力量”,是一种整合资源和团结社会的力量。[2]韦伯则认为宗教团体是一种局部的秩序,在现代社会,宗教是个体价值群集体系,具有社会意义,与公共领域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团体秩序是基督教信仰者行动中的一种标准和性质。” [3]
(2)团体秩序的影响因素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行动系统分为社会交换系统、权威系统、信任系统和有效规范。受此启发,同时以韦伯的观点为例,将团体秩序的影响因素分类为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梳理。
(权威建构
韦伯所提的“卡里斯玛”是一种观念,与宗教有关,带有神圣意味,是“行动者在行动中实践并塑造出了一种行动的理念方式”。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来看,“卡里斯玛”还是一种规范或秩序。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宗教的团体秩序与卡里斯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资源动员
科尔曼提出的“理性人”假设中,资源类型被他划分为三种。第一,私人物品。它具有分割性、转让性、即时交换的特征。第二,某种事件。这些事件既对自身产生影响也对他人产生影响,使得双方从中获利。第三,行动者的某些特长。[4]
(组织管理
科尔曼认为,规范教会了人们识别何种行动是正确的或合理的。他指出,规范的有效实现是有其条件的,即规范的受益者能否合理承担惩罚目标所付代价的条件。
(二)新媒体研究
1.传统媒介与宗教的研究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基督教教义的传播常常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口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宗教可以依靠文字,在不同地区之间传播,大大扩展了流通范围。二战以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相继成为宗教组织的传教手段。
曾传辉将大众传播出现前后的传播媒介与宗教信仰的时代特征的关系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在大众传播时期前,口头传播阶段是宗教自发生长的时代,书写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特权时代;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后,印刷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民众化时代,电子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时代。”[5]
2.新兴媒介与宗教的研究
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宗教传播与互联网结合的现象。
詹妮弗科布提出了互联网对宗教的正功能——使得人们对神的追求和宗教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她进一步提出观点,互联网能够深化信徒的宗教性。[6]而金尼持相反观点,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运用,虚拟物品和事件频繁出现不断增加,个人信仰会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文献综述2(一)团体秩序理论综述2
(二)新媒体研究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5
(三)研究对象概况5
三、使徒堂的新媒体概况5
(一)使徒堂新媒体的资源概况5
(二)信徒的新媒体参与6
四、新媒体对教会团体秩序的影响7
(一)信徒的象征性聚合8
(二)教会控制与资源整合8
五、小结与讨论9
(一)信徒间的象征性聚合9
(二)教会中的资源流动10
(三)新媒体对团体秩序的负功能的可能性探讨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新媒体下的宗教组织团体秩序影响研究
——基于对苏州市使徒堂的研究
引言
如今,新媒体正兴,微信和QQ是社会化媒体的代表,基于互联网形成的移动社交媒体,对群体关系的建构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腾讯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微信用户量已达9亿,而另一移动端QQ,目前的注册总人数为9.4亿,活跃用户为4.3亿。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群体活动的形式,宗教组织也经受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宗教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事实上,宗教的思想文化传播与扩散深受当时社会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随着媒介变迁,宗教组织自身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那么可以提出疑问,在新媒体快速成长的大背景下,宗教组织是否受到影响,尤其宗教组织对于新媒体的运用给团体秩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研究以苏州市基督教会使徒堂为例,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围绕使徒堂的新媒体概况和资源现状以及分配概况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文献综述
(一)团体秩序相关研究
1.团体秩序
最早也较全面阐释团体秩序的为社会学家涂尔干,他的团结秩序理论分为三大块:首先,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形成社会团结的基础,涂尔干把它看作为一种价值结构。其次,组织制度的制定,在组织内部由规范、规则或习惯等形成。最后,是组织成员形成的社会关系。
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具有非物质性,这种性质代表它是通过一种可以感知的形式表现的。社会团结的不断增强使得人们的相互吸引力增强,增多了组织成员结成相互关系的方式和机会。因此涂尔干提及社会团结,常常会提及信仰。他认为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点在他所提出的概念——“道德共同体”里组织成员分享相同的信仰成分我们不难发现。
另一方面,涂尔干将机械团结与“渗透着宗教化的集体信念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有机团结的存在基础。从他的这个观点中,可以肯定,以后的社会形态源自以前的社会形态,现有社会制度从旧有社会制度演变而来。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新秩序是在旧秩序上产生并变化而来的。[1]
2.团体秩序与宗教
(1)社会团结与宗教
在涂尔干眼中,宗教是他所提的社会事实的一种,他把宗教看作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社会力量”,是一种整合资源和团结社会的力量。[2]韦伯则认为宗教团体是一种局部的秩序,在现代社会,宗教是个体价值群集体系,具有社会意义,与公共领域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团体秩序是基督教信仰者行动中的一种标准和性质。” [3]
(2)团体秩序的影响因素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行动系统分为社会交换系统、权威系统、信任系统和有效规范。受此启发,同时以韦伯的观点为例,将团体秩序的影响因素分类为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梳理。
(权威建构
韦伯所提的“卡里斯玛”是一种观念,与宗教有关,带有神圣意味,是“行动者在行动中实践并塑造出了一种行动的理念方式”。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来看,“卡里斯玛”还是一种规范或秩序。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宗教的团体秩序与卡里斯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资源动员
科尔曼提出的“理性人”假设中,资源类型被他划分为三种。第一,私人物品。它具有分割性、转让性、即时交换的特征。第二,某种事件。这些事件既对自身产生影响也对他人产生影响,使得双方从中获利。第三,行动者的某些特长。[4]
(组织管理
科尔曼认为,规范教会了人们识别何种行动是正确的或合理的。他指出,规范的有效实现是有其条件的,即规范的受益者能否合理承担惩罚目标所付代价的条件。
(二)新媒体研究
1.传统媒介与宗教的研究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基督教教义的传播常常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口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宗教可以依靠文字,在不同地区之间传播,大大扩展了流通范围。二战以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相继成为宗教组织的传教手段。
曾传辉将大众传播出现前后的传播媒介与宗教信仰的时代特征的关系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在大众传播时期前,口头传播阶段是宗教自发生长的时代,书写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特权时代;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后,印刷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民众化时代,电子传播阶段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时代。”[5]
2.新兴媒介与宗教的研究
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宗教传播与互联网结合的现象。
詹妮弗科布提出了互联网对宗教的正功能——使得人们对神的追求和宗教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她进一步提出观点,互联网能够深化信徒的宗教性。[6]而金尼持相反观点,他认为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运用,虚拟物品和事件频繁出现不断增加,个人信仰会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