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方法在大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附件)
摘 要新时期下,传统的班级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班级成员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班级建设中引用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从小组工作角度出发,以高校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问卷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小组工作参与和班级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针对小组工作方法如何更好地运用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提出建议。本文希望通过揭示小组工作在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的有效性,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并且对于强化班级功能和新时期下大学生班级建设新路径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帮助。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2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四) 研究方法 4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
(一) 相关概念界定 5
(二) 理论基础 5
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6
(一) 大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
(二)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7
四、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1
(一)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二)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1
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12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致谢 19
一、绪论
研究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部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普及化阶段。“上大学”似乎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寻常事、每个学生学业生涯的必经之路。在大学里,班级是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基本组织,也是大学生自我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位。由此可见,大学生班级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事关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涯。它以人为核心,以满足班级成员的自身成长为目标,以提升成员对班级事务的参与程度和班级向心力为根本方向。近年来,90后和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化发展的迅速变化使得班级建设面临着各种问题,例如:“评奖评优”活动中存在着恶性竞争导致班级同学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展到“形同陌路”;“宅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大肆宣扬使得大学生抵触、拒绝社交,导致班级中人际关系冷漠;电子智能产品的日益普及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随着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考研”和“考公”过程中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寻找到心灵上的支持,及时排解压力,极有可能使其情绪偏激,引发自残甚至自杀的悲剧。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依旧采用旧式、传统的班级建设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班委——班级成员”的模式。这种传统模式能够保证班级的稳定运行,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满足班级成员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实现全面管理,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应如何转变旧式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帮助班级成员更好的处理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的问题?国内学者高淑红(2015年)、陆兆峰(2007年)、万东方(2014年)针对此问题,提出“将辩证法思想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利用 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建设,建立“分段量化多元”的班级建设考核评比制度等诸多方法。这种外在的班级建设方法虽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等优势,但是将学生主体处于次要地位,存在着忽视大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点。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采用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的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学生工作中,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技巧,许多高校已将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成功地应用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小组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性、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的和角色的可变性等,在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建设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有效的处理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出现的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对于更好的发挥班级的育人和管理作用,强化班级功能,创建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的新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开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的开展,全面了解高校中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我们小组工作的视角并且结合需求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揭示班级成员的成长需求,探究与小组工作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从而丰富班级建设的新模式。
2.实践意义
社会工作的两大特点是实践性和反思性,故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管理的过程中,班级成员是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班级建设的现存问题以及班级成员的成长需求,才能根据这些需求更好的在班级建设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满足班级成员的需求,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功能,更好的进行班级建设,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内研究现状
(1)对班级群体文化的研究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层次差别明显,比如:学校地域环境、生源结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由此,各高校的班级群体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袁良(2018年)认为,高校轻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而注重团文化的建设,这导致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度降低,班级功能进一步弱化。建立优秀的班级群体文化,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基于专业、个人、群体共同利益的同向同构的班级群体文化非常重要。班级群体内部成员在行为取向趋同,价值观的实现内部统一,是班级群体文化自我建设的基础性先决条件。张立新,李茂林(2011年)提出班级作为一特殊的群体,可以从其内聚力、目标、领导、气氛、结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管理。刘伟,李杰(2018年)认为班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个体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和协调。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行柔性管理,对班级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2)对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和方法的研究
国内学者高淑红(2015年)、陆兆峰(2007年)、万东方(2014年)提出“将辩证法思想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利用 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建设,建立“分段量化多元”的班级建设考核评比制度等诸多方法。这种外在的班级建设方法虽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等优势,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班级存在着班级凝聚力低、不良竞争出现、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学风问题突出等特点。毛瑾,彭华(2017年)认为小组工作的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具有科学性。小组工作理论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二是自身的工作实践。将小组工作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就是将班级看作由一个小组或多个小组组成的集体,并通过小组工作实现班级小组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达到班级建设的目标。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2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四) 研究方法 4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
(一) 相关概念界定 5
(二) 理论基础 5
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6
(一) 大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
(二)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7
四、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1
(一)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二) 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1
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12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致谢 19
一、绪论
研究背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部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普及化阶段。“上大学”似乎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寻常事、每个学生学业生涯的必经之路。在大学里,班级是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基本组织,也是大学生自我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位。由此可见,大学生班级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事关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涯。它以人为核心,以满足班级成员的自身成长为目标,以提升成员对班级事务的参与程度和班级向心力为根本方向。近年来,90后和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化发展的迅速变化使得班级建设面临着各种问题,例如:“评奖评优”活动中存在着恶性竞争导致班级同学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展到“形同陌路”;“宅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大肆宣扬使得大学生抵触、拒绝社交,导致班级中人际关系冷漠;电子智能产品的日益普及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随着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考研”和“考公”过程中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寻找到心灵上的支持,及时排解压力,极有可能使其情绪偏激,引发自残甚至自杀的悲剧。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依旧采用旧式、传统的班级建设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班委——班级成员”的模式。这种传统模式能够保证班级的稳定运行,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满足班级成员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实现全面管理,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应如何转变旧式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帮助班级成员更好的处理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的问题?国内学者高淑红(2015年)、陆兆峰(2007年)、万东方(2014年)针对此问题,提出“将辩证法思想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利用 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建设,建立“分段量化多元”的班级建设考核评比制度等诸多方法。这种外在的班级建设方法虽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等优势,但是将学生主体处于次要地位,存在着忽视大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点。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采用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的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学生工作中,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技巧,许多高校已将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成功地应用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小组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性、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的和角色的可变性等,在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建设等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有效的处理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出现的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对于更好的发挥班级的育人和管理作用,强化班级功能,创建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的新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开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的开展,全面了解高校中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我们小组工作的视角并且结合需求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揭示班级成员的成长需求,探究与小组工作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从而丰富班级建设的新模式。
2.实践意义
社会工作的两大特点是实践性和反思性,故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管理的过程中,班级成员是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班级建设的现存问题以及班级成员的成长需求,才能根据这些需求更好的在班级建设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满足班级成员的需求,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功能,更好的进行班级建设,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内研究现状
(1)对班级群体文化的研究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层次差别明显,比如:学校地域环境、生源结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由此,各高校的班级群体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袁良(2018年)认为,高校轻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而注重团文化的建设,这导致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度降低,班级功能进一步弱化。建立优秀的班级群体文化,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基于专业、个人、群体共同利益的同向同构的班级群体文化非常重要。班级群体内部成员在行为取向趋同,价值观的实现内部统一,是班级群体文化自我建设的基础性先决条件。张立新,李茂林(2011年)提出班级作为一特殊的群体,可以从其内聚力、目标、领导、气氛、结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管理。刘伟,李杰(2018年)认为班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和精神风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个体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和协调。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行柔性管理,对班级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2)对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和方法的研究
国内学者高淑红(2015年)、陆兆峰(2007年)、万东方(2014年)提出“将辩证法思想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利用 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建设,建立“分段量化多元”的班级建设考核评比制度等诸多方法。这种外在的班级建设方法虽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等优势,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班级存在着班级凝聚力低、不良竞争出现、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学风问题突出等特点。毛瑾,彭华(2017年)认为小组工作的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具有科学性。小组工作理论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二是自身的工作实践。将小组工作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就是将班级看作由一个小组或多个小组组成的集体,并通过小组工作实现班级小组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达到班级建设的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