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以崇明某社区为例
农村民间借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影响深远。通过对上海崇明某拆迁小区的8名调研对象进行访谈,主要探究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借贷双方为建立借贷关系而产生特殊的关系网络——既是亲朋又是借贷放贷方,从而揭示民间借贷关系建构实践存在的合理性与社会性,发现借贷方“暴富拆迁”的心态、放贷方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展现了农村人面临经济变化、生活困境的适应性调整与应对,探究农村人口的行动伦理,仅是万千农村人生活写照的一角。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研究概况2
(二)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4
(三)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与民间借贷实践情况4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4
三、行动过程5
(一)转变原有社会关系5
(二)提出借口6
四、对行动过程的解释6
(一)依赖当地风俗6
(二)借贷方的物欲超越里子7
(三)放贷方的道义大于理性7
五、理论化提升:对村民行动伦理的探究8
六、反思与讨论8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8
(二)市场化信贷营销与农村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特点对比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 1借贷关系表4
图1双重关系5
图2关系建构实践的行动伦理8
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
——以上海崇明某社区为例
引言
中国民间借贷体量大——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消费社会到来,网络使得交易更加便利、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距离与交往成本,新型民间借贷以裸贷、培训贷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大规模影响城市社会生活;在农村村民之间传统的民间借贷更为普遍、有鲜明特征,在我国地位特殊、历史悠久、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稳定,一旦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暴力行为,造成后果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于农村民间借贷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建构的实践这个问题,村民在农村社会中进行民间借贷是否产生适应性调整,是否有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希望揭示其背后的行动伦理,并努力进行一定理论化提升。关注农村民间借贷关系的实践是因为经过文献综述与反思,笔者发现民间借贷关系的建构是民间借贷的核心问题,对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因民间借贷而引发的社会风险与危机,为参与民间借贷的人员与规范民间借贷的组织展示更真实准确的情况,在社会学领域为民间借贷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研究综述
民间借贷是指私人对私人进行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学术界对民间借贷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概况从民间借贷形成原因、规范、功能、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研究概况
1.民间借贷形成原因
在民间借贷形成原因研究中,大多学者从体制性根源与社会文化两方面开展研究。
(1)体制性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与市场分割假说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1]张杰认为我国民间借贷缘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特殊的权力分配。由于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始终维持着强有力的政府控制,原本稀少的资金资源
呈现出较多的进入政府所偏爱的国家所属的一些部门,并且在中国转型的开始阶段私人所有的部门受到了很多约束与控制,对民间借贷产生很强的依赖。在我国转型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向地方政府分权,并形成了地方政府为实现“政绩”互相竞争的局面,地方政府对民间借贷有意或无意的“默许”。[2]
(2)社会文化
阴海霞通过对山东省肥城市当地部分农村区域的调研,发现民间借贷之所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婚丧嫁娶费用高,并且村民间攀比风盛行。尤其是因为婚丧嫁娶讲排面比阔气购买大宗消费品,但是家庭物质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不得以要通过借款的方式满足虚荣心。[3]陈峥在研究广西农村高利贷时发现主要的借贷原因之一是村寨的传统宗族活动支出、民众的生活陋习。[4]
2.民间借贷的规范
民间借贷主要是靠私人秩序来规范,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解决。这里的私人秩序指信用与舆论。
(1)信用
张成认为信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诚信作为一种声誉,是对民间借贷主体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监督。[5]班涛得出结论,不同于市场经济下陌生人间的理性行为,弱关系的民间借贷遵循互惠与道义,而互惠与道义的实现依托于村庄公共信用体系。 [6]
(2)舆论
在高度互识性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存在着舆论对于民间借贷的规范。借贷农户在借款后长期不还,并企图赖掉,贷款农户会结束和借款农户的借贷关系,当关系破裂后,借贷农户将不会从贷款农户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不仅如此,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还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借款农户的“恶劣行径”就会成为整个村落的共同信息。[7]
3.民间借贷的功能
已有研究表明,民间借贷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正功能包括对农户生产与阶层分化的促进,负功能包括兼并农民的土地、侵占农民人身劳役、使农民生活贫困、破坏农业生产力、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曲小刚认为民间借贷对农户的生产具有促进作用。[8]王天奖认为高利贷对社会风气造成负面的影响,但也推动了农村阶层的进一步分化。[9]韩德章认为高利贷者不仅仅兼并农民的土地,甚至还侵占农民的人身劳役。[10]傅建成得出结论,高利贷使得农民家庭在债务漩涡中越陷越深,失去土地导致生活贫困化,严重阻碍了大多数农民家庭生产与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的进步。[11]周茂清认为民间借贷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不仅容易引发经济纠纷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由于利率问题导致资金恶性循环,其行为具短期性,不利于长期发展。[1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研究概况2
(二)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4
(三)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与民间借贷实践情况4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4
三、行动过程5
(一)转变原有社会关系5
(二)提出借口6
四、对行动过程的解释6
(一)依赖当地风俗6
(二)借贷方的物欲超越里子7
(三)放贷方的道义大于理性7
五、理论化提升:对村民行动伦理的探究8
六、反思与讨论8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8
(二)市场化信贷营销与农村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特点对比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 1借贷关系表4
图1双重关系5
图2关系建构实践的行动伦理8
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
——以上海崇明某社区为例
引言
中国民间借贷体量大——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消费社会到来,网络使得交易更加便利、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距离与交往成本,新型民间借贷以裸贷、培训贷等五花八门的形式大规模影响城市社会生活;在农村村民之间传统的民间借贷更为普遍、有鲜明特征,在我国地位特殊、历史悠久、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稳定,一旦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暴力行为,造成后果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于农村民间借贷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建构的实践这个问题,村民在农村社会中进行民间借贷是否产生适应性调整,是否有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希望揭示其背后的行动伦理,并努力进行一定理论化提升。关注农村民间借贷关系的实践是因为经过文献综述与反思,笔者发现民间借贷关系的建构是民间借贷的核心问题,对民间借贷关系建构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因民间借贷而引发的社会风险与危机,为参与民间借贷的人员与规范民间借贷的组织展示更真实准确的情况,在社会学领域为民间借贷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研究综述
民间借贷是指私人对私人进行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学术界对民间借贷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概况从民间借贷形成原因、规范、功能、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研究概况
1.民间借贷形成原因
在民间借贷形成原因研究中,大多学者从体制性根源与社会文化两方面开展研究。
(1)体制性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与市场分割假说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1]张杰认为我国民间借贷缘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特殊的权力分配。由于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始终维持着强有力的政府控制,原本稀少的资金资源
呈现出较多的进入政府所偏爱的国家所属的一些部门,并且在中国转型的开始阶段私人所有的部门受到了很多约束与控制,对民间借贷产生很强的依赖。在我国转型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向地方政府分权,并形成了地方政府为实现“政绩”互相竞争的局面,地方政府对民间借贷有意或无意的“默许”。[2]
(2)社会文化
阴海霞通过对山东省肥城市当地部分农村区域的调研,发现民间借贷之所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婚丧嫁娶费用高,并且村民间攀比风盛行。尤其是因为婚丧嫁娶讲排面比阔气购买大宗消费品,但是家庭物质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不得以要通过借款的方式满足虚荣心。[3]陈峥在研究广西农村高利贷时发现主要的借贷原因之一是村寨的传统宗族活动支出、民众的生活陋习。[4]
2.民间借贷的规范
民间借贷主要是靠私人秩序来规范,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解决。这里的私人秩序指信用与舆论。
(1)信用
张成认为信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诚信作为一种声誉,是对民间借贷主体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监督。[5]班涛得出结论,不同于市场经济下陌生人间的理性行为,弱关系的民间借贷遵循互惠与道义,而互惠与道义的实现依托于村庄公共信用体系。 [6]
(2)舆论
在高度互识性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存在着舆论对于民间借贷的规范。借贷农户在借款后长期不还,并企图赖掉,贷款农户会结束和借款农户的借贷关系,当关系破裂后,借贷农户将不会从贷款农户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不仅如此,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还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借款农户的“恶劣行径”就会成为整个村落的共同信息。[7]
3.民间借贷的功能
已有研究表明,民间借贷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正功能包括对农户生产与阶层分化的促进,负功能包括兼并农民的土地、侵占农民人身劳役、使农民生活贫困、破坏农业生产力、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曲小刚认为民间借贷对农户的生产具有促进作用。[8]王天奖认为高利贷对社会风气造成负面的影响,但也推动了农村阶层的进一步分化。[9]韩德章认为高利贷者不仅仅兼并农民的土地,甚至还侵占农民的人身劳役。[10]傅建成得出结论,高利贷使得农民家庭在债务漩涡中越陷越深,失去土地导致生活贫困化,严重阻碍了大多数农民家庭生产与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的进步。[11]周茂清认为民间借贷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不仅容易引发经济纠纷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由于利率问题导致资金恶性循环,其行为具短期性,不利于长期发展。[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