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探究以小儿气管异物的急救为例(附件)
摘 要近年来,由于家长看护不当、对气管异物症状不清楚导致病情误判、护送医院不及时致使儿童意外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小儿气管异物对4岁以内儿童的危害极大,但是对于小儿气管异物的认识程度仅仅局限于知道,并不完全了解。由此可见,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足,亟待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与普通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相比更加具有专业性,以专业的理念、知识、技能融入医学方面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完成问题的解决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因而也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60名家长及幼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家长及幼儿教师对小儿气管异物急救知识的知晓度、普及的需求程度,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急救知识普及的具体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基础。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依据,具体探究了如何采用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小儿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活动。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1
(二) 文献综述 1
(三) 研究目标 2
(四) 理论和实践意义 3
(五) 研究方法 3
二、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状况及需求评估 4
(一)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4
(二) 调查的结果分析分析 4
(三) 相关问题及讨论 7
三、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探索 8
(一) 社会工作服务急救教育的优势 8
(二) 社会工作服务急救教育的方法 8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8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超过100万,这之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救助而在被送往医院救治的途中死亡。假如目击者能够当即采取有效而准确的紧急救助措施,给伤患者必要、及时的救护,然后再转送附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就会极大降低意外伤患者的伤残率甚至死亡率。由此可见,事故现场第一个发现者是否有急救能力并能及时施救,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伤者的生还机会。但是在我国,公民比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缺乏急救意识,急救技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急救培训普及率只有1%左右,尽快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已刻不容缓。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研究,但从总体来看,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足,亟待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与普通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相比更加具有专业性,以专业的知识、技能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完成问题的解决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因而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本选题以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为例来研究社会工作如何服务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问题。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指有异物进入儿童的气管、支气管中,它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异物的性质以及阻塞气管支气管的程度,情况严重的甚至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患儿窒息死亡,常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急危疾病之一。当异物掉入气道阻塞人的呼吸,人体会很快缺氧,而大脑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极低,如果完全缺氧超过四分钟,脑细胞就开始大量死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0名儿童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意外窒息而死亡。014岁儿童中有7.9%18.1%的儿童所受意外伤害是由气管、支气管异物所导致的,高达80%的患儿在13岁发病,气管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婴幼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很多人仍对正确的气道梗阻急救方法存在误区,甚至都不了解什么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急救等相关问题。所以开展相关社会工作服务,加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具有典型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多数公众可以进行现场急救工作,并且这些人都接受过急救培训,公众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在百分之十以上(付忻,2015)。国外十分重视对公民的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培训,公众急救的普及率也比较高:美国至少已经培训了7000万的“第一目击者”,公众急救普及率能够达到25%;1983年瑞典就已经开始对公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在瑞典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人参加过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澳大利亚对公众的培训以志愿者为主,有一半的人接受过相关培训。然而,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来看存在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并且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培训规模(史晓伟、张新定,2015)。急救技能培训在发达国家普及率一般在30%40%,欧洲多数国家可达80%,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用12天时间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急救培训证书,并且许多发达国家对某些重点人群参加现场急救培训有明确的法规要求。而我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不到1%,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公民急救意识有待提高(张利远,2018)。针对我国目前这一情况,大多学者都提倡采取加速普及急救医学常识、完善公共场合应急设备的配备、通应急信息发布渠道、培训公民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的做法。
叶钦明(2013)用自制的调查表,对 200 名儿童家长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家长知道气管异物这个疾病,其中 66.0%的家长对它的预防措施不了解,57.5%的家长不了解它的症状体征,76.0%的家长不了解气管异物的急救措施有哪些,11.0%的家长不知道应该去哪个诊室就诊,59.5%的家长表示自己不能详细描述有关发病的细节。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相关问题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详细。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大对儿童气管异物健康教育的宣教范围和力度,以提高家长对气管异物的影响因素、症状表现和急救方法的认识水平,积极预防儿童气管异物的发生,一旦发生也能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危害性。
尽管国内外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以及预防措施的医学研究很多,但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较少,仍有很大探索空间。针对目前情况,社会工作介入具有很大优势,同时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如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也将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够为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1
(二) 文献综述 1
(三) 研究目标 2
(四) 理论和实践意义 3
(五) 研究方法 3
二、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状况及需求评估 4
(一)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4
(二) 调查的结果分析分析 4
(三) 相关问题及讨论 7
三、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探索 8
(一) 社会工作服务急救教育的优势 8
(二) 社会工作服务急救教育的方法 8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8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超过100万,这之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由于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救助而在被送往医院救治的途中死亡。假如目击者能够当即采取有效而准确的紧急救助措施,给伤患者必要、及时的救护,然后再转送附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就会极大降低意外伤患者的伤残率甚至死亡率。由此可见,事故现场第一个发现者是否有急救能力并能及时施救,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伤者的生还机会。但是在我国,公民比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缺乏急救意识,急救技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急救培训普及率只有1%左右,尽快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已刻不容缓。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的研究,但从总体来看,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足,亟待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与普通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相比更加具有专业性,以专业的知识、技能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完成问题的解决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因而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本选题以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为例来研究社会工作如何服务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问题。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指有异物进入儿童的气管、支气管中,它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异物的性质以及阻塞气管支气管的程度,情况严重的甚至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患儿窒息死亡,常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急危疾病之一。当异物掉入气道阻塞人的呼吸,人体会很快缺氧,而大脑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极低,如果完全缺氧超过四分钟,脑细胞就开始大量死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0名儿童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意外窒息而死亡。014岁儿童中有7.9%18.1%的儿童所受意外伤害是由气管、支气管异物所导致的,高达80%的患儿在13岁发病,气管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婴幼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很多人仍对正确的气道梗阻急救方法存在误区,甚至都不了解什么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急救等相关问题。所以开展相关社会工作服务,加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具有典型意义。
(二)文献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多数公众可以进行现场急救工作,并且这些人都接受过急救培训,公众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在百分之十以上(付忻,2015)。国外十分重视对公民的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培训,公众急救的普及率也比较高:美国至少已经培训了7000万的“第一目击者”,公众急救普及率能够达到25%;1983年瑞典就已经开始对公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在瑞典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人参加过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澳大利亚对公众的培训以志愿者为主,有一半的人接受过相关培训。然而,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来看存在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并且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培训规模(史晓伟、张新定,2015)。急救技能培训在发达国家普及率一般在30%40%,欧洲多数国家可达80%,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用12天时间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急救培训证书,并且许多发达国家对某些重点人群参加现场急救培训有明确的法规要求。而我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不到1%,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公民急救意识有待提高(张利远,2018)。针对我国目前这一情况,大多学者都提倡采取加速普及急救医学常识、完善公共场合应急设备的配备、通应急信息发布渠道、培训公民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的做法。
叶钦明(2013)用自制的调查表,对 200 名儿童家长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家长知道气管异物这个疾病,其中 66.0%的家长对它的预防措施不了解,57.5%的家长不了解它的症状体征,76.0%的家长不了解气管异物的急救措施有哪些,11.0%的家长不知道应该去哪个诊室就诊,59.5%的家长表示自己不能详细描述有关发病的细节。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相关问题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详细。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大对儿童气管异物健康教育的宣教范围和力度,以提高家长对气管异物的影响因素、症状表现和急救方法的认识水平,积极预防儿童气管异物的发生,一旦发生也能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危害性。
尽管国内外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以及预防措施的医学研究很多,但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较少,仍有很大探索空间。针对目前情况,社会工作介入具有很大优势,同时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如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也将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够为急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