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校训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2
(一)校训特点研究2
(二)校训功能研究3
(三)校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研究3
(四)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4
(三)样本基本信息5
三、校训教化效果的认知与期望5
(一)校训认知基本情况5
(二)学生对校训教化效果的认知6
(三)学生对校训的期望7
(四)校训的问题与建设重点9
四、校训认知及教化影响因素分析9
(一)内部影响因素分析9
(二)外部影响因素分析11
五、结论与思考12
(一)学生普遍“知道”南农校训12
(二)学生对校训及相关历史文化理解不到位13
(三)校训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13
(四)学生认同的校训文化建设方向13
(五)校训及相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难点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附录 南农学生校训认知状况调查问卷15
高校学生的校训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大学为例
引言
(一)校训特点研究
1.稳定性
高校校训的稳定性一般指高校的校训在历史和社会的变革中仍然保持独立和不变。校训不能在短时期内随意地变更,因为高校校训作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如果随意地变化就容易造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失去方向,陷入混乱。[1]24
提到我国校训历史的学者们认为我国高校的校训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本国特色,这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校训具有稳定性特征。[2]16
校训文化在吸收其他异质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增加自身生命力时,这种改变并不改变自身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如清华大学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了一代代的清华师生而没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化,体现了校训作为校园文化代表的相对稳定性。虽然这八个字的具体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内涵却是固定不变的。[2]1617
2.时代性
时代性指高校的校训会随着社会变革和自身的理念变化而发展,从而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这既是更好地发挥高校校训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也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的要求。[1]2526受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校训必然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3]
王彩霞总结了不同时代校训的特点:建国前的校训形神兼备,多以传统文化弘扬为主;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校训形同神散,多以政治激励为主;改革开放后的校训形异神聚,力求展现学校特色。[1]2425
3.思想性
思想性是高校校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高校培养人才,或者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4]只有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如果高校校训不具备思想性,则高校校训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质人才。[2]21
方海涛和王骥东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指出,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义。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是经过历史文化凝练而成的,常常蕴含在校训、校风、校史、校徽、校歌等方面,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诸多要素。校训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突破口,整合了校风、教风和学风。校训是学校精神的文化象征和符号,从总体上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5]
4.多样性
这点是不同高校个性的体现。高校校训虽然精炼,但结构、用语、内涵上都体现出该校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我国许多高校的校训源于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体现出我国高校校训结合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和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6]同时由于学校研究方向不同、历史变迁等因素,校训自然而然变得丰富。[7]如大学校训取自该校前身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的“诚朴”二字和金陵大学校训“诚真勤仁”的“勤仁”二字,继承了两校的传统,也具备了自身的特色。[8]
(二)校训功能研究
首先校训是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后者又具备教育和文化两个领域的属性,因此其功能也是这两方面的功能。根据归纳,首要功能即对人的教化,这点是学校内部中校训的功能。也有研究看到了校训的社会属性,他们从校训本身在社会上的作用和从学校来到社会上的人分析了校训的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
1.“育人”功能
高校的校园文化会约束人的思想观念,继而影响外在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校园文化要求的思想行为标准。[9]110115文化本身的一个功能即文化能够内化到人的思想中,在无形中约束人的行为使其符合规范。校训即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用语精炼、内涵丰富,而且拟定校训就要求校训尽量通俗易懂。这些特点使校训容易内化到人的思想精神中,在规范人的行为上有很大的帮助。[10]11
除了内化,校训还需要为高校的成员提供价值观和具体行为的取向引导,使其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当高校的成员不符合校训体现的规范标准时,校训就会在无形中引导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高校所形成的普遍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导向的功能。[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