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境及其应对策略研究sj市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有新的群体特征,在融入所在城市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采取应对困境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半结构访谈法,从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社区融入三个维度研究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遇到无法融入本地人社交圈、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生活水平较低、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较少等困境。主要采取回避冲突、理解性策略、降低要求策略和积极工作学习策略来应对困境。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居住点不稳定,几乎没有社区参与。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5
(一)相关概念界定5
(二)研究方法5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表现6
(一)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困境6
(二)生活方式方面的困境8
(三)社区参与方面的困境10
四、应对社会融入困境的策略11
(一)回避冲突策略11
(二)理解性策略11
(三)降低要求策略12
(四)积极工作学习策略12
五、小结与讨论12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与策略12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探讨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A 访谈提纲14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境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S省J市的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在以后20年,往城市流入的人口预计会接近每年1200~1400万。农民工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主体,他们的社会融入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80后、90后农民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据国家统计局 2011年3月公布的数据,全国“80后”、“90后”农民工总人数已达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的 58.4%,该群体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官方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首先,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其次,没有务农经验,外出务工的目的不仅增加家庭收入,还期待能够定居所在的城市,期待能够融入所在城市,并被当地居民所接纳。再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进行上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能力增强,相对信息较为闭塞的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被较多信息包围。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所在城市的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问题?他们是采取哪些策略应对融入过程中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半结构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和策略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笔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综述国外学者在社会融入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
1.有关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
综观西方的社会融入研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社会融合论、社会排斥论和移民融入论。本研究侧重社会层面的融入研究,而社会融合论强调文化层面的融合,在此不予介绍,主要介绍社会排斥论和移民融入论两种观点。
(1)社会排斥论
社会排斥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排斥是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决定一个人与社会融合程度的经济社会或文化体系之外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在此观点上,一些学者将社会融入定义为“通过缩小差距,降低最弱势社区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并确保支持能够传递到最需要的群体。”另一种看法,社会排斥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力或者无法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当中的关键领域,个体的行为受到约束,并不是可以由他们自己进行行为选择”。在此观点上,部分学者坚持社会融入是能够参与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领域做出贡献。[1]
(2)移民融入论
移民融入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移民人口和外来人口。移民融入论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概括、描述移民流入到新国度或新社会之后的融入状态和荣融入过程。国外研究主要讨论移民社会适应及市民化问题。在关于移民城市适应问题上,帕克强调了移民在城市适应中的竞争、冲突、适应和同化过程。另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从农民市民化角度讨论城市融入问题。[2]
2.有关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
(1)国外移民的社会融入的概况
(2)移民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原因研究
在人力资本方面,移民群体人力资本的缺乏,使得他们不具备适应社会经济生产体系,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的基本条件,因而也就缺乏基本的经济或结构性融入的条件。另外,移民原有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等也束缚了移民的社会融入。[4]在文化观念方面,移民群体往往难以适应东道国社会的生活与交往方式,对当地的文化传统难以理解,由于这种文化间的紧张冲出存在,移民在个人认知与观念认同上很难调试,而是保守者原有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5]在社会资本方面,大量文献表明,移民群体经常聚居在一起,在移民东道国重建特定族群的聚居区,其生活交往、经济生产等网络都局限于旧有的血缘、亲缘、地缘中,不利于移民社会融入。在制度政策方面,排斥性的移民融入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制度等从根本上剥夺了移民五难题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资本的可能性,为移民的社会融入提供了不可逾越的障碍。[6]
(二)国内文献综述
1.有关社会融入的界定
有关社会融入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周晓虹、蔡志海从现代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农民工有一个以“城市人”为参照群体,持续改变自我,渐渐获得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的过程。李培林从社会流动视角出发,认为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过程不仅是他们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过程,更是他们拥有市民身份和权利,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过程。有些学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认为只有改善农民工较少的社会资本和质量较差的状况,建立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方能较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7]]杨菊华从行为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融入是移民者不仅在观念上认同,而且行为上按照所在地认可的规矩和习俗办事,实践着所在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向当地人靠拢。[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二)国内文献综述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5
(一)相关概念界定5
(二)研究方法5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表现6
(一)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困境6
(二)生活方式方面的困境8
(三)社区参与方面的困境10
四、应对社会融入困境的策略11
(一)回避冲突策略11
(二)理解性策略11
(三)降低要求策略12
(四)积极工作学习策略12
五、小结与讨论12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与策略12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探讨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A 访谈提纲14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境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S省J市的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在以后20年,往城市流入的人口预计会接近每年1200~1400万。农民工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主体,他们的社会融入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第一代农民工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80后、90后农民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据国家统计局 2011年3月公布的数据,全国“80后”、“90后”农民工总人数已达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的 58.4%,该群体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官方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首先,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其次,没有务农经验,外出务工的目的不仅增加家庭收入,还期待能够定居所在的城市,期待能够融入所在城市,并被当地居民所接纳。再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进行上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能力增强,相对信息较为闭塞的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被较多信息包围。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所在城市的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问题?他们是采取哪些策略应对融入过程中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半结构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和策略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笔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综述国外学者在社会融入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
1.有关社会融入的理论研究
综观西方的社会融入研究,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社会融合论、社会排斥论和移民融入论。本研究侧重社会层面的融入研究,而社会融合论强调文化层面的融合,在此不予介绍,主要介绍社会排斥论和移民融入论两种观点。
(1)社会排斥论
社会排斥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排斥是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决定一个人与社会融合程度的经济社会或文化体系之外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在此观点上,一些学者将社会融入定义为“通过缩小差距,降低最弱势社区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并确保支持能够传递到最需要的群体。”另一种看法,社会排斥为“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力或者无法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当中的关键领域,个体的行为受到约束,并不是可以由他们自己进行行为选择”。在此观点上,部分学者坚持社会融入是能够参与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领域做出贡献。[1]
(2)移民融入论
移民融入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移民人口和外来人口。移民融入论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概括、描述移民流入到新国度或新社会之后的融入状态和荣融入过程。国外研究主要讨论移民社会适应及市民化问题。在关于移民城市适应问题上,帕克强调了移民在城市适应中的竞争、冲突、适应和同化过程。另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从农民市民化角度讨论城市融入问题。[2]
2.有关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
(1)国外移民的社会融入的概况
(2)移民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原因研究
在人力资本方面,移民群体人力资本的缺乏,使得他们不具备适应社会经济生产体系,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的基本条件,因而也就缺乏基本的经济或结构性融入的条件。另外,移民原有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等也束缚了移民的社会融入。[4]在文化观念方面,移民群体往往难以适应东道国社会的生活与交往方式,对当地的文化传统难以理解,由于这种文化间的紧张冲出存在,移民在个人认知与观念认同上很难调试,而是保守者原有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5]在社会资本方面,大量文献表明,移民群体经常聚居在一起,在移民东道国重建特定族群的聚居区,其生活交往、经济生产等网络都局限于旧有的血缘、亲缘、地缘中,不利于移民社会融入。在制度政策方面,排斥性的移民融入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制度等从根本上剥夺了移民五难题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资本的可能性,为移民的社会融入提供了不可逾越的障碍。[6]
(二)国内文献综述
1.有关社会融入的界定
有关社会融入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周晓虹、蔡志海从现代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农民工有一个以“城市人”为参照群体,持续改变自我,渐渐获得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的过程。李培林从社会流动视角出发,认为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过程不仅是他们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过程,更是他们拥有市民身份和权利,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获得向上流动的过程。有些学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认为只有改善农民工较少的社会资本和质量较差的状况,建立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方能较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7]]杨菊华从行为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融入是移民者不仅在观念上认同,而且行为上按照所在地认可的规矩和习俗办事,实践着所在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向当地人靠拢。[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