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大彩礼观研究(附件)

当前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彩礼水平也随之不断水涨船高,一些地区天价彩礼之风横行,并由此导致了代际剥削、因婚返贫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采用问卷法、文献法及访谈法,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当代大学生彩礼观,探求在未来步入婚姻殿堂的大学生们对彩礼是何看法,并采用社会性别视角探求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彩礼观之间的异同点,以政策倡导及小组工作的方法作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彩礼观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的重点在于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对于彩礼认知的差异,以肯定还是否定,轻轻松松还是压力重重,高价还是低价,攀比还是理性为题将其进行归纳,凸显彩礼观的性别差异。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选题依据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四) 研究设计 2
二、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4
(一) 相关概念界定 4
(二) 理论基础 4
三、 当代大学生彩礼观 6
(一) 调查对象描述 6
(二) 当代大学生彩礼观归纳 6
(三) 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生成机制 14
四、 社会工作介入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策略 16
(一) 小组工作 16
(二) 政策倡导 16
五、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1
致谢 24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2017年2月,新浪网一篇名为《不能承受的天价彩礼之痛:新郎新婚夜锤杀新娘》的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婚夜,汤阴县新郎陈冰涛因彩礼问题与新娘李晓晓发生争执,随后用锤子将新娘李晓晓锤杀,酿成血案。
2018年3月18日,河南永城十对新人举办零彩礼婚礼,并宣称“结婚结的是爱情,不在乎彩礼聘金”。由此引发了社会热议,网络上,各方对此持不同意见,褒贬不一。
近年来,彩礼成为婚姻缔结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彩礼的多寡、形式等,直接反映并影响了婚姻关系及夫妻双方的经济水平;而过高的彩礼也会导致严重的“因婚返贫”、代际剥削及被迫分手等现象。作为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大学生,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彩礼观。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于彩礼的认知程度,对于彩礼的态度,认为合理的彩礼价位,是否有必要取消彩礼,彩礼是否是物化女性的体现,是否赞成零彩礼等方面,归纳总结出当代大学生的彩礼观,同时探究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形成机制,并为大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彩礼观提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彩礼在婚姻关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内有关于彩礼的研究也随之增加,但绝大多数的彩礼研究都集中于社会学以及法学两个方面。
(1)彩礼的社会学研究
有关彩礼的社会学研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彩礼作为婚姻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蕴含的社会功能,高额彩礼的应对策略,彩礼盛行的原因分析等内容。张艳娥在《高额彩礼背后的逻辑》中指出,导致高额彩礼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性别比例失衡、面子效应、婚姻补偿观念盛行、礼文化效应锐减及其他原因。并从家庭和个人方面分析了高额彩礼带来的问题。[1]
除此之外,在彩礼的社会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研究方向为农村地区的彩礼现象研究,特别是普遍出现的农村高额彩礼现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遍及全国各地,涵盖了中国的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单位。研究者们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及参与观察法等,获取有关农村彩礼现象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许多农村地区家庭即使收入微薄,十分贫穷,但迫于整体的社会压力及婚恋市场的严峻形势,仍需要负担沉重的彩礼费用,对整个家庭及地区发展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刘凡熙在《从代际关系角度看当前中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基于黑龙江M村的调查研究》中指出,2017年,黑龙江M村的彩礼总成本已经达到至少39万元,是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倍以上,对男方亲代造成了严重的代际剥削。[2]
(2)彩礼的法学研究
彩礼的存在也涉及到了一些法律问题,包括彩礼的性质、彩礼的范围,及彩礼纷争等问题。特别是有关于彩礼返还研究,更是成为了近几年的一大热门研究内容。许多夫妻离婚时,在处理财产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有关彩礼的分割及返还问题,许多研究者以此展开研究并提出构想,为解决彩礼的返还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黄兰在《我国彩礼返还规定制度问题研究》中以彩礼返还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彩礼立法回顾入手,分析我国彩礼返还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相关立法建议。[3]
由此可见,国内有关于彩礼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十分可观,但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却有所欠缺。更多的是关注于彩礼现象,缺乏对彩礼现象涉及的社会成员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于人们彩礼观的相关研究。本人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阅读了约50篇相关的文献,但发现有关彩礼研究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新意。在本人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仅发现2018年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吴艳笑在其毕业论文《何以为继:农村彩礼现象研究——以豫东丰村为个案》中以很小的篇幅探讨了高学历青年与非高学历青年对于彩礼态度的差异。[4]
彩礼现象虽然存在已久,但是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究竟有何看法?是支持还是反对,是否认为彩礼的数额对男方是种压力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以此探究大学生群体的对于彩礼的看法及态度。归纳出当代大学生的彩礼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探究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生成机制,并为大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彩礼观提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国外研究现状
斯皮洛的四分法根据礼物流向的不同,将婚姻交换分为如下四种:第一,男方彩礼,指新郎或新郎家支付给新娘或新娘家的财物。第二,女方彩礼,指新娘或新娘家支付给新郎和新郎家的财物。第三,嫁妆,指新娘家支付给新娘和新郎的财物;第四,喜钱,指新郎家支付给新郎和新娘的财物。斯皮洛的四分法分类与传统中国结婚支付划分稍有不同,但是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5]
(三)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彩礼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农村地区彩礼现状的研究及彩礼的危害等方面,而缺乏关于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研究。本研究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同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实证研究,可以清楚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彩礼观的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彩礼的潜在性需求与焦虑所在。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不同性别对于彩礼认知的异同,归纳出原因及相应的影响。彩礼作为婚姻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的诸多现状,对彩礼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及其发展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3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