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以部编本为例(附件)

2019 年 5 月 14 日摘 要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学校教育具有特殊的权威性,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母语教材,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桥梁。为培养小学生平等的性别意识及正确的自我认知,本论文将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与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对这两个版本语文教材标题及插图中的男性、女性出现的频次、职业角色与形象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的社会性别观念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性别培养以及教材的编写提出些许建议。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4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统计分析 5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女数量的比较及分析 5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女职业角色的比较及分析 5
(三)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女形象特征的比较及分析 6
三、人教版与部编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分析 7
(一)两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分析 7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7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的定位对学生的影响 8
四、结论与建议 9
(一)结论 9
(二)建议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以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为起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以1977年结束“文化大革命”灾难、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为起点,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改革已经30年。30年来的演变和改革,我国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教育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强劲的动力和资源。与此同时,教育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教科书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材料,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也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学生的心理和素质发展,对小学生自我认知和正确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承载着将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的任务。2001年课程改革之后,在“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下,各地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者经验不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质量稂莠不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了一套新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并于2016年开始投入使用。
虽然针对之前版本的小学的语文教材研究较多,但已失去时效性。本文主要通过对人教版与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进行人物计分析,对这两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女性出现频次、职业与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我国的社会性别观念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性别培养以及教材的编写提出些许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内相关研究
(1)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
成人的职业角色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儿童的模仿性非常强,成人的职业角色则成为了儿童模仿的对象,并影响着儿童的未来志向和生活目标。
朱晓斌(1994年)对我国三种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国内三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在职业形象和个性塑造上,男性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而美国的小学教材中男、女主数量基本持平,能够看出“男女平等”的特征。同时他认为,性别角色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的内涵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杜秀芳(2004年)在研究中小学教育中的刻板印象时,从家长入手,首先研究家长的刻板印象观念对男女学生受教育机会的阻碍,继而研究教师本人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现行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十分严重,且越高年级越明显。
杨洁、吕改莲(2002年)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发现,男性多是英勇无畏的形象,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篇幅讴歌男性的完美品质。而对于女性而言,教材中以传统女性为荣,忽视了现代女性敢为人先的精神,因此,他们认为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直接映射在学校教材中。
武天宏(2018年)运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等方法对近30年来的有关语文教材的主要论文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他的研究中,2001年,有关语文教材性别角色文化的研究虽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一线教师的研究较少,只占其中的7.8%.。另外,武天宏指出,语文教材中女性的数量少,对女性的评价有失偏颇等现象能够出现并站稳脚跟的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因素,导致“男女平等”虽早已成为我国国策,却并未深入人心。
(2)学校教育与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在国内研究中,国内学者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近30年来,我国学者不仅关注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现状,而且还深入研究和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成因及改进策略。可见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并以小学教育为主要关注点。
杜建梅、风笑天(2000年)在《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中提出,学校教育因为它具有的权威性,不仅可以充分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还能纠正或加强同伴、邻里对儿童的影响。荣格提出,学校教育之中,教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朱晓斌在将人教版与美国教材对比时也指出,教材中的知识是显性课程,其中蕴含的社会、人文、政治、经济、价值等背景属于隐蔽课程。学校教育主要通过教材和教师对学生性别角色的建立产生影响。
语文教材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建设,史习江(2005年)在对2003年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六册语文教材书的研究中发现,教科书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女性形象多正面且生动。女性中的青年女性居多,且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
俞明雅(2013年)通过内容分析法,基于2001011年486篇文献的研究,对近十年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并认为它有维护社会意识形态,保存、活化制度文化、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教材的编制理论足够充分,但教材结构的心理化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很多教材编制中提出要依据儿童的心理逻辑,但是如何组织编排却未能实现,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未能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应得的性别角色意识培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