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理念转型与模式创新(附件)
社会企业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商业策略,赚取利润,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企业。相较于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言,社会企业在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上存在较大的转型和创新。在经营理念方面,由追求社会目标转型为兼顾企业效率,由提供公共产品转型为创造就业机会,由依靠政府资源转型为多元融资渠道,由借助经验管理转型为企业管理方式;在运营模式方面,依靠社会责任感驱动,通过企业商业化运作,获取经济利润投资社会项目,以实现社会目标。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发展困境的当下,向社会企业转型或许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突破发展困境的最好办法。关键词 社会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理念,模式
目 录
1 引言 1
2 社会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2
2.1 社会企业的概念 2
2.2 社会企业的特征 3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困境 3
3.1 工作效率低下 4
3.2 服务对象有限 4
3.3 筹资渠道单一 5
3.4 管理方式落后 6
4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理念转型 6
4.1 由追求社会目标转型为兼顾企业效率 7
4.2 由提供公共产品转型为创造就业机会 7
4.3 由依靠政府资源转型为多元融资渠道 8
4.4 由借助经验管理转型为企业管理方式 8
5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模式创新 9
5.1 社会责任感驱动 9
5.2 企业商业化运作 10
5.3 经济利润投资社会项目 11
5.4 实现社会目标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在中国,直到20世纪初,社会工作才作为“舶来品”,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即在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工作教育事业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及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近些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大力推行购买社会服务,加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职业化的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但同时,日益壮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队伍也面临资金、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尤其在资源方面,严重依赖政府资源,没有自主的造血机制,无法独立维持机构的运营。
从欧美国家的成功实践来看,社会企业对“志愿失灵”和“政府失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弥补作用。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的当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中国在中国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2004年社会企业首次传入中国,随着社会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研究。在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大陆的发展。虽然大陆学者对社会企业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研究速度比较快。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它与一般的商业企业一样,可以通过面向市场售卖产品与服务获取利润,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支持社会事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经济支持,因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依赖问题,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研究社会企业有助于解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社会企业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企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社会组织,它既有福利性质,又包含一般商业企业的运营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社会企业,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有助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摆脱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加高效简洁地解决社会问题。本课题着重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当前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再与社会企业的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比较,了解社会企业的特征和优势,探寻社会企业如何解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另外,本课题着重从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何转型为社会企业,增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为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提供参考。
2 社会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2.1 社会企业的概念
随着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队伍也面临着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困境,社会企业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研究不尽相同。例如,王名、朱晓红(2010)从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维度出发,提出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1]。潘小娟(2011)从社会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出发,认为社会企业是介于传统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以社会责任感而非利润驱动的,为实现既定的社会、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商业交易的组织[2]。时立荣(2005)从组织创新的角度,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创新,包含了社会福利企业但已经超越了福利企业的“剩余”含义[3]。杨家宁(2009)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面对经费紧缺及为提高自身运行绩效,以企业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非营利组织社会使命的组织形式[4]。在国外,欧美国家对于社会企业的研究较为成熟,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社会企业定义。但大多都包含了以下三点:一是以实现社会目标为导向,所获利润大都贡献社会效益;二是商业化运营,使用商业手段;三是介于纯慈善与纯营利之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界定包括如下三种:法国经济学家 Thierry Let Thai(1998)最早提出了“社会企业”的概念,指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其产出应包括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5]。美国学者Dennis R.Young(2001)认为“社会企业是采取企业的方式和商业活动,以促进社会事业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的组织” [6]。J. Gregory Dees(1998)提出了“社会企业光谱”,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社会企业是在纯慈善(非营利组织)与纯营利(私人企业)之间的连续体[7]。
目 录
1 引言 1
2 社会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2
2.1 社会企业的概念 2
2.2 社会企业的特征 3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困境 3
3.1 工作效率低下 4
3.2 服务对象有限 4
3.3 筹资渠道单一 5
3.4 管理方式落后 6
4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理念转型 6
4.1 由追求社会目标转型为兼顾企业效率 7
4.2 由提供公共产品转型为创造就业机会 7
4.3 由依靠政府资源转型为多元融资渠道 8
4.4 由借助经验管理转型为企业管理方式 8
5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转型为社会企业的模式创新 9
5.1 社会责任感驱动 9
5.2 企业商业化运作 10
5.3 经济利润投资社会项目 11
5.4 实现社会目标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在中国,直到20世纪初,社会工作才作为“舶来品”,由西方传入我国。但是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即在政府的领导下,由社会工作教育事业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及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近些年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大力推行购买社会服务,加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职业化的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解决了诸多社会问题,但同时,日益壮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队伍也面临资金、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尤其在资源方面,严重依赖政府资源,没有自主的造血机制,无法独立维持机构的运营。
从欧美国家的成功实践来看,社会企业对“志愿失灵”和“政府失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弥补作用。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的当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中国在中国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2004年社会企业首次传入中国,随着社会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研究。在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大陆的发展。虽然大陆学者对社会企业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研究速度比较快。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它与一般的商业企业一样,可以通过面向市场售卖产品与服务获取利润,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支持社会事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经济支持,因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依赖问题,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研究社会企业有助于解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社会企业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企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社会组织,它既有福利性质,又包含一般商业企业的运营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社会企业,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有助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摆脱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加高效简洁地解决社会问题。本课题着重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当前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再与社会企业的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比较,了解社会企业的特征和优势,探寻社会企业如何解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另外,本课题着重从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两个方面分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何转型为社会企业,增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为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企业转型提供参考。
2 社会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2.1 社会企业的概念
随着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队伍也面临着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困境,社会企业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研究不尽相同。例如,王名、朱晓红(2010)从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维度出发,提出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1]。潘小娟(2011)从社会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出发,认为社会企业是介于传统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以社会责任感而非利润驱动的,为实现既定的社会、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商业交易的组织[2]。时立荣(2005)从组织创新的角度,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创新,包含了社会福利企业但已经超越了福利企业的“剩余”含义[3]。杨家宁(2009)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面对经费紧缺及为提高自身运行绩效,以企业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非营利组织社会使命的组织形式[4]。在国外,欧美国家对于社会企业的研究较为成熟,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社会企业定义。但大多都包含了以下三点:一是以实现社会目标为导向,所获利润大都贡献社会效益;二是商业化运营,使用商业手段;三是介于纯慈善与纯营利之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界定包括如下三种:法国经济学家 Thierry Let Thai(1998)最早提出了“社会企业”的概念,指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其产出应包括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5]。美国学者Dennis R.Young(2001)认为“社会企业是采取企业的方式和商业活动,以促进社会事业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的组织” [6]。J. Gregory Dees(1998)提出了“社会企业光谱”,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社会企业是在纯慈善(非营利组织)与纯营利(私人企业)之间的连续体[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