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资本对大择业观的影响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进入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科学引导帮助的。同时大学生成长的家庭文化背景环境对其择业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重点分析了父母职业和学历程度这一体制化,客体化的文化资本。结果发现,不同家庭文化资本下的大学生择业观念表现存在差异,家庭文化资本会对大学生择业观认知,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有着影响。一般学历文化层次比较低的父母,其孩子会有独立性,自行选择职业,对地点没有很大要求。而从事公职类和企业类的高学历层次父母的孩子往往会倾向选择离家近,与父母工作相同且工作比较稳定的职业,回家乡的意愿比较强烈。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传统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择业观之间极易产生分歧摩擦,家庭文化资本程度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正面和负面的不同影响,因此,既要对缺乏文化资本的弱势大学生家庭丰富其文化资本,又要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培训和价值观引导,合理选择职业。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文化资本与择业观理论的研究综述2
(二)文化资本对择业观影响研究的综述3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 4
(二)研究方法 5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5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态度6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认知6
(三)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7
四、小结与讨论10
(一)研究结论10
(二)讨论与启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
引言
当前就业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份子,实现好的就业是其实现自身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的重要一步,由于就业市场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不同的就业动机与态度形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在经历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学习后,形成了自己自身独有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业观念即择业观,他通过大学生就业的态度,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面对多样化的就业市场有着多元化的选择,随着大学的扩张,个人素质能力的加强,找到一份满意适合自身的工作成为每个大学生毕业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和择业观的理论综述
1.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认为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种来源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发生作用的理论。他指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文化资本是一种以行动者文化上的有利不利因素来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马克思所提出资本概念的一种延伸扩展。文化资本泛指一切与文化和文化活动有关的资本,他可以参与其中,他的存在地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是社会资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有着一切资本的内部源泉的特征。布迪厄具体把文化资本分为三类,分别是身体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制度形态化的文化资本。首先,身体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看来是指经过了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培养,内化成属于自身一部分的的知识,教养,技能等文化产物。它是一种需要后天通过自身所处环境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技巧的掌握,从而把外部的知识能力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是不可以接受馈赠的。对于这种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才会得到。第二,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一些以物质客观物体现的一个人的文化资本,包括书籍,古董等一些物质性的文化财富。布迪厄认为这种身体之外的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并非与身体化的过程毫不相关[2]。他认为任何文化资本都要通过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表现出来,这种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成正比的。第三,以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则是以行动者呢在的知识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的一种官方认定。是一种授予合格文凭的具体表现形式。
2. 择业观理论研究
择业观理论的研究国内国外的侧重点不同。国外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所以具体研究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方面。首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方面,代表学者金斯伯格和撒伯等人。金斯伯格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把重点放在了童年到青年之间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分为了幻想期(11岁之前),尝试期(1117)和现实期(17岁之后)三个阶段[3]。他认为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职业心理发展也是不成熟的,重点放在家庭内部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方面研究,但是这种也存在一部分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理念形成是在成长之后逐步定下来的。撒伯则把人的职业发展生涯分为了五部分,分别是成长(014),探索(1524),确立(2444),维持(4564),衰退五个阶段给研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划分[4]。其次职业选择理论方面国外主要有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强调的是职业与人的匹配程度。每种个人的能力模式都可以匹配一个与自己能力,兴趣相契合的职业。所以既要了解自身定位清除,又要了解职业特点,进行匹配[5]。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将劳动者分为了六种不同的职业性向。有实际型,社会型,艺术性,创造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为劳动者找到自己匹配的工作提供了依据[6]。
(二)文化资本对择业观的影响研究
有关文化资本对择业观的影响方面国外主要集中于一些实证研究,国内主要是一些文献梳理经验研究。国外研究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帕格认为家庭文化资本会潜移默化的对择业观产生一定作用[13]。择业期待受到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ShuiWaiWong学者对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这一文化要素在中国很常见[14]。家庭支持对择业观的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学者中西信南通过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拥有高水平家庭文化资本下的的大学生会在就业时更具备就业竞争优势[15]。
国内学者黄娟主要分析了文凭这一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父母越早对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大学生的文化资本也越强也更具优势[16]。刘芳则从家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发掘代际传递的文化作用[17]。强调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杨婷则从文化资本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文化人脉方面分析了文化资本的作用。其强调高水平文化资本在减少信息搜寻成本方面的意义[18]。文东茅主要从家庭文化资本对择业观影响的微观宏观的方面进行了分析[19]。赵延东强调了文化资本在就业渠道和获取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20]。杨明也提出了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并不冲突的概念,强调再就业机会中的重要意义[21]。因此研究家庭文化资本,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具有一定理论现实意义的。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肯定了文化资本作为三大资本中的重要地位。他对于实现三种资本的转化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文化资本同时作为个人内部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本有不同于其他资本的具体化的意义,但是在研究内部文化资本对个人价值观念,行动选择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是不稳定的,因此更多的是与社会资本连到一起,都以具体化的经济资本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当前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研究的内容很少,主要集中于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但是文化资本是有其独特作用的。所以从文化资本出发研究这一择业观是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文化资本与择业观理论的研究综述2
(二)文化资本对择业观影响研究的综述3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相关概念界定 4
(二)研究方法 5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5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态度6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认知6
(三)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7
四、小结与讨论10
(一)研究结论10
(二)讨论与启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
引言
当前就业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份子,实现好的就业是其实现自身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的重要一步,由于就业市场选择的多样化,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不同的就业动机与态度形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在经历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学习后,形成了自己自身独有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业观念即择业观,他通过大学生就业的态度,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来,面对多样化的就业市场有着多元化的选择,随着大学的扩张,个人素质能力的加强,找到一份满意适合自身的工作成为每个大学生毕业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研究综述
(一)文化资本和择业观的理论综述
1.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认为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种来源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发生作用的理论。他指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文化资本是一种以行动者文化上的有利不利因素来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马克思所提出资本概念的一种延伸扩展。文化资本泛指一切与文化和文化活动有关的资本,他可以参与其中,他的存在地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是社会资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有着一切资本的内部源泉的特征。布迪厄具体把文化资本分为三类,分别是身体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制度形态化的文化资本。首先,身体形态化的文化资本在布迪厄看来是指经过了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的培养,内化成属于自身一部分的的知识,教养,技能等文化产物。它是一种需要后天通过自身所处环境来进行知识的学习,技巧的掌握,从而把外部的知识能力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是不可以接受馈赠的。对于这种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才会得到。第二,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一些以物质客观物体现的一个人的文化资本,包括书籍,古董等一些物质性的文化财富。布迪厄认为这种身体之外的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并非与身体化的过程毫不相关[2]。他认为任何文化资本都要通过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表现出来,这种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身体化文化资本是成正比的。第三,以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则是以行动者呢在的知识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的一种官方认定。是一种授予合格文凭的具体表现形式。
2. 择业观理论研究
择业观理论的研究国内国外的侧重点不同。国外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所以具体研究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方面。首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方面,代表学者金斯伯格和撒伯等人。金斯伯格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把重点放在了童年到青年之间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分为了幻想期(11岁之前),尝试期(1117)和现实期(17岁之后)三个阶段[3]。他认为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职业心理发展也是不成熟的,重点放在家庭内部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方面研究,但是这种也存在一部分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理念形成是在成长之后逐步定下来的。撒伯则把人的职业发展生涯分为了五部分,分别是成长(014),探索(1524),确立(2444),维持(4564),衰退五个阶段给研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划分[4]。其次职业选择理论方面国外主要有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强调的是职业与人的匹配程度。每种个人的能力模式都可以匹配一个与自己能力,兴趣相契合的职业。所以既要了解自身定位清除,又要了解职业特点,进行匹配[5]。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将劳动者分为了六种不同的职业性向。有实际型,社会型,艺术性,创造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为劳动者找到自己匹配的工作提供了依据[6]。
(二)文化资本对择业观的影响研究
有关文化资本对择业观的影响方面国外主要集中于一些实证研究,国内主要是一些文献梳理经验研究。国外研究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帕格认为家庭文化资本会潜移默化的对择业观产生一定作用[13]。择业期待受到家庭文化背景的影响。ShuiWaiWong学者对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这一文化要素在中国很常见[14]。家庭支持对择业观的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学者中西信南通过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拥有高水平家庭文化资本下的的大学生会在就业时更具备就业竞争优势[15]。
国内学者黄娟主要分析了文凭这一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父母越早对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大学生的文化资本也越强也更具优势[16]。刘芳则从家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发掘代际传递的文化作用[17]。强调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杨婷则从文化资本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文化人脉方面分析了文化资本的作用。其强调高水平文化资本在减少信息搜寻成本方面的意义[18]。文东茅主要从家庭文化资本对择业观影响的微观宏观的方面进行了分析[19]。赵延东强调了文化资本在就业渠道和获取机会方面的积极作用[20]。杨明也提出了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并不冲突的概念,强调再就业机会中的重要意义[21]。因此研究家庭文化资本,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具有一定理论现实意义的。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肯定了文化资本作为三大资本中的重要地位。他对于实现三种资本的转化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文化资本同时作为个人内部所拥有的独特的资本有不同于其他资本的具体化的意义,但是在研究内部文化资本对个人价值观念,行动选择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是不稳定的,因此更多的是与社会资本连到一起,都以具体化的经济资本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当前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研究的内容很少,主要集中于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但是文化资本是有其独特作用的。所以从文化资本出发研究这一择业观是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