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大的人际适应研究以市某高校大一新生为例

本文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维吾尔族大学新生步入大学后的人际适应现状及其在人际适应方面出现的人际困境,分析各种困境出现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并总结出他们在人际适应方面的技巧,全面了解维族大一新生的人际适应进程。总体而言,维族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情况一般。本文最后针对维族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使维族新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回顾2
(一)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2
(二)有关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原因研究2
(三)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研究3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3
二、研究设计4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4
(二)调查地点概况4
(三)研究方法4
(四)研究目标5
三、维族新生人际适应现状分析5
(一)人际认知5
(二)人际道德6
(三)情感体验6
(四)交往对象的选择6
(五) 人际关系现状7
四、维族新生人际适应困境及原因分析8
(一)语言障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8
(二)心理上的自卑感影响其交往的主动性8
(三)大众传媒对新疆人极端报道带来的刻板印象8
(四)民族生活与饮食习惯差异带来的人际矛盾8
(五)交友途径单一,朋友圈太小9
五、维族新生人际适应技巧9
(一)主动练习汉语克服语言障碍9
(二)转移注意力,释放自卑心理10
(三)主动出击消除刻板印象10
(四)以包容心态面对生活与饮食习惯的差异10
(五)不断努力扩大自己的朋友圈11
小结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访谈提纲14
维族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校大一新生为例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随着高考加分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了内地的大学,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与内地有很大差距,大学生自身在新的环境中定会出现一个人际适应的过程,本文主要以维族大一新生为例,深入了解维族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现状,人际关系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别人的刻板印象,如何化解人际矛盾,如何有效地建构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平衡。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校育人的合理性和管理的针对性。
一、文献回顾
(一)大学生人际适应现状
大学的人际关系与中学不同,中学的人际主要是围绕班级学习活动形成的,大学人际比较立体,是多方面的、更广泛的[1]。所以面对新的人际架构,很多新生会表现出人际的不适,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人际适应状况不是很理想。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比较突出[2],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受到严重困扰,且出现了心理障碍[3],尽管很多大学生重视并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较强的与别人交往的心理需求[4],但是由于人际交往的观念障碍、方式障碍和性格障碍等[5],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够牢靠,进而导致缺乏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个人组织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交往恐惧、多疑、交往自大等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6]。在人际适应性的差异性研究中,王钢用其自编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测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形成了一个U字型发展趋势,大二与大三的学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明显低于大一与大四的学生[7]。
(二)有关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原因研究
1.个体方面的原因
个体因素顾名思义就是与人自身相关的因素,包括自身的心理、个性以及印象管理有关行为等。
心理因素影响人际适应的好坏,心理因素有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之分,其中消极因素包括自我为中心、多疑、害羞、自卑、孤僻、嫉妒、社交恐惧症等,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8]。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建构对人际关系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人格建构复杂的大学生更可能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待别人可能更加充满宽容之心,所以他们对待别人时不偏激且非常全面,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很好[9]。阿伦森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际关系的存在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人都不会平白无故的接纳与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要喜欢他们,并且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10]。
个性特质也会影响人际关系。有学者通过研究得知男性正性特质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拥有男性正性特质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11]。福尔克斯和西尔斯的实验表明“喜欢别人的人其实也最受别人喜欢”。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主动、积极的人更能为人所接纳和喜爱,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2]。
此外,大学生良好形象的构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基础,尤其是“第一印象”的构建,非常重要,这一步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后就是要“后续印象”的管理,这对于印象补救以及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作用显著[13]。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的结构和父母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在主干家庭的孩子从小享受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关爱,在与长辈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别人相处的方式,以至于学会了很多交往方式,交往能力也比较强。核心家庭向心力强,子女对家庭非常依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比较好。一般单亲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由于在感情上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一般他们对待子女与正常的父母不太一样,有的过于严厉,有的过于疼爱,这些举动会在心理上影响子女。此类家庭的子女对待事情比较敏感,遇到事情不够坚强,不太容易与别人相处 [14]。
家庭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投入大,更加主动与外向;相反,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在人际投入方面是被动与谨慎的[15]。
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氛围好、民主、开放、充满尊重的家庭,子女的人际关系处理的会比较好;而父母关系不好,甚至经常吵架的家庭,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缺少必要沟通的,以至于子女人际存在障碍;父母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子女容易产生骄横、蛮霸之气,这些人进入大学后不尊重他人,很难与人相处[15]。在家庭教育方式中,父亲的角色扮演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