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态足迹的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市为例
本文构建了以“省公顷”为单位的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对2006-2015 年南京市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等指标对南京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评价。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5年南京市作物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作物生态承载力则表现出波动变化。(2)2006-2008年南京市作物生产存在生态赤字现象,2009-2015年南京市作物生产则为生态盈余。(3)2006-2008年南京市种植业处于轻微不可持续状态,2009-2015年南京市种植业处于可持续状态。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
(四)数据来源4
二、作物生态足迹模型4
(一)作物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4
(二)作物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5
三、南京市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9
(一)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计算9
(二)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年际动态分析11
四、南京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评价14
(一)作物生态盈余与作物生态赤字分析14
(二)作物生态可持续分析14
五、结论与讨论15
(一)研究结论15
(二)研究的创新点16
(三)研究的不足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引言
目前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整体评价,无论是在定性还是定量方面都存在大量研究,但是针对种植业这一农业主要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种植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对种植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南京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例进行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期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研究的思路。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环境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量使用以及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种植业对于农业而言,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业乃至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如今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个大而泛的层面,所涉及的多为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则少有见到。但是种植业中作物的生产是农业生产核心,肩负着保障社会衣食所需的重要职能,其发展状况将会直接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人类无论处于哪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离开作物生产,无法离开种植业而存在。
2.研究意义
本文运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研究目标的作物生态足迹,定量分析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程度,为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南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农业大省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对该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作物生态足迹对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为当地作物的生产和种植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但之前学者们往往集中于对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而Rees等人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1]。生态足迹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肯定,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也在不同国家、地区得以应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Rees和Wackernagel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得国家和城市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更加科学有效,为国家和政府作出政策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2]。Mariano则提出生态责任分配来划分生态足迹账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产出水平和结果[3]。
对于可持续发展研究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其中基础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国外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上集中在模型的应用和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对策略以及替代方法有所侧重,例如Dalsgard、Hansen、Kruseman等学者就分别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6]。
2.国内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模型自1999年引入我国以后,就不断有学者进行模型改进完善与应用研究。方法改进方面,刘淼等结合能值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对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7]。预测模型方面,罗璐琴等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了生态足迹动态预测研究,并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19782004生态足迹测算的基础上,对2006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8]。账户改进方面,顾晓薇等提出国家公顷的概念来作为测算生态足迹的单位,并通过用全球性公顷和国家公顷两种方法来测算沈阳市的生态足迹,证明了国家公顷方法的应用价值 [9] ;而冯娟等则进一步提出省公顷的概念,计算了小城镇晏城镇的生态足迹[10]。概念创新方面,黄艳娴提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消费生态足迹的概念对江苏省作物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1] ;龙爱华等提出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并对西北四省(区)的水资源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12]。实证研究方面,张童等对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的分析[13]。
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定性还是定量方面,国内都有大量学者进行不同方面、角度、层次的研究。陈士军等通过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14]。王冰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我国农业面对的问题,并列举相应改进举措,以期我国农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15]。辛岭等通过构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16]。生态足迹理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也有所应用,全文选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部民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17];杨平对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研究评价,并提出实现楚雄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18]。相比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针对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多,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李卫东在分析研究区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探寻区域内种植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性,总结影响沧州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19]。牛继平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种植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昌都市种植业发展提供规划与参考[2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
(四)数据来源4
二、作物生态足迹模型4
(一)作物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4
(二)作物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5
三、南京市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9
(一)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计算9
(二)作物生态足迹与作物生态承载力年际动态分析11
四、南京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评价14
(一)作物生态盈余与作物生态赤字分析14
(二)作物生态可持续分析14
五、结论与讨论15
(一)研究结论15
(二)研究的创新点16
(三)研究的不足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引言
目前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农业进行整体评价,无论是在定性还是定量方面都存在大量研究,但是针对种植业这一农业主要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种植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对种植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南京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例进行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期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研究的思路。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环境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量使用以及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种植业对于农业而言,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业乃至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如今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个大而泛的层面,所涉及的多为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则少有见到。但是种植业中作物的生产是农业生产核心,肩负着保障社会衣食所需的重要职能,其发展状况将会直接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人类无论处于哪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离开作物生产,无法离开种植业而存在。
2.研究意义
本文运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研究目标的作物生态足迹,定量分析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程度,为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南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农业大省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对该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作物生态足迹对区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为当地作物的生产和种植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热门,但之前学者们往往集中于对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而Rees等人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1]。生态足迹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肯定,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也在不同国家、地区得以应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Rees和Wackernagel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得国家和城市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更加科学有效,为国家和政府作出政策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2]。Mariano则提出生态责任分配来划分生态足迹账户,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产出水平和结果[3]。
对于可持续发展研究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其中基础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国外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上集中在模型的应用和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对策略以及替代方法有所侧重,例如Dalsgard、Hansen、Kruseman等学者就分别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6]。
2.国内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模型自1999年引入我国以后,就不断有学者进行模型改进完善与应用研究。方法改进方面,刘淼等结合能值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对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7]。预测模型方面,罗璐琴等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了生态足迹动态预测研究,并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19782004生态足迹测算的基础上,对2006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8]。账户改进方面,顾晓薇等提出国家公顷的概念来作为测算生态足迹的单位,并通过用全球性公顷和国家公顷两种方法来测算沈阳市的生态足迹,证明了国家公顷方法的应用价值 [9] ;而冯娟等则进一步提出省公顷的概念,计算了小城镇晏城镇的生态足迹[10]。概念创新方面,黄艳娴提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消费生态足迹的概念对江苏省作物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1] ;龙爱华等提出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并对西北四省(区)的水资源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12]。实证研究方面,张童等对十三五期间南京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的分析[13]。
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定性还是定量方面,国内都有大量学者进行不同方面、角度、层次的研究。陈士军等通过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14]。王冰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我国农业面对的问题,并列举相应改进举措,以期我国农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15]。辛岭等通过构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价[16]。生态足迹理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中也有所应用,全文选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部民族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17];杨平对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研究评价,并提出实现楚雄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18]。相比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针对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多,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李卫东在分析研究区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探寻区域内种植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性,总结影响沧州市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19]。牛继平以西藏昌都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种植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昌都市种植业发展提供规划与参考[2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