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农民工学龄子女成长需求与社区照顾介入研究(附件)

随迁子女作为我国独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群体,在迁入地会有很多问题和需求,通过研究发现,随迁农民工学龄子女在物质、精神、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需求,在社会交往、城市融入、社区照顾等方面存在差距,利用社区照顾模式的可行性及其优势,针对农民工随迁学龄子女的需求及其问题对其进行介入。提高社区内部人员专业素质、组建社区照顾互助网络、促进多方合作、完善社区内部娱乐设施,开展亲子活动,以此促进社区与随迁子女之间建立枢纽,推动社区照顾在儿童方向的发展。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社区都正在致力于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社区前景和开发利用空间会非常大。关键词 随迁子女,成长需求,儿童社区工作,社区照顾
目 录
1 引言1
2 相关理论与调查资料 1
2.1 核心概念1
2.2相关理论2
2.3 调查资料与研究方法4
3 随迁农民工学龄子女成长需求5
3.1物质需求5
3.2 精神情感需求6
3.3 教育需求6
3.4 人际交往需求7
3.5心理需求8
3.6 适应新环境需求9
3.7 社区服务需求9
4 随迁农民工学龄子女的成长需求与现状间的差距 9
4.1 学习方面9
4.2 课余生活方面10
4.3社会交往方面10
4.4 城市融入方面11
4.5 社区照顾方面11
5 农民工学龄子女的社区照顾介入 11
5.1 社区照顾模式及其优势 11
5.2 社区照顾介入可行性 12
5.3 社区照顾介入的路径和方法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访谈提纲18
1 引言
“社区照顾”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并逐渐发展,我国社区照顾起步较晚,并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区照顾的研究方向也是以老年人为主。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的逐步发展,针对儿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少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很大的农工潮,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也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对于务工人员城乡差异造成的制度矛盾已不局限于就业、劳动保障层面,而是涉及到公共卫生、社区关系、居住权、子女教育等社会的各个层面上[1],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随迁子女的问题。将社区照顾手段介入随迁子女问题,可以促进随迁子女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带入社区。同时社区照顾的介入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帮助,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他们更加亲密。此外为这些随迁子女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对儿童社区工作的发展以及社区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本次研究中主要以访谈法为主,对亭林社区的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随迁学龄子女的现状及需求,同时相关理论文献对其进行作证和研究,在对相关学者关于随迁学龄子女需求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者主要以教育需求,心理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研究以及城市生活适应研究为主,在生理物质需求方向上比较少,这也是由于我国在随迁子女政策力度不够的原因造成的。同时,我国随迁子女一词在一定程度上与流动儿童有混淆,一些学者的研究指向性不明确,本文的研究主要对象就是随迁子女,因此指向性较明确。本文从随迁子女需求,现状问题,以及社区照顾模式的介入可行性,介入方法几方面进行阐述,社区照顾的介入可以促进儿童和家长的交流,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也能为家长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将随迁子女问题与社区照顾介入相结合,既能促进随迁子女问题的有效解决,也能将儿童社区工作理念带进社区,促进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区的发展。
2 相关理论与调查资料
2.1 核心概念
2.1.1 随迁农民工学龄子女
我国对于随迁子女已经有了相关明确的定义,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地方政策
制度对随迁子女的内涵有不同定义和解释。教育部对随迁子女的定义(注意:一定是户籍在农村的才会被教育部定义为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2]。在我国特殊的二元城乡体制下,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打工的离开户口所在地的农民[3],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很快由原来的个人流动变成现在的家庭流动,许多进城务工的父母都带着孩子一起到城市生活,由此出现了“随迁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外来人员子女”等称呼。但严格意义上来讲“随迁子女”概念并不等同于“进城务工子女”,但进城务工子女在随迁子女中占很大比重。
2.1.2 社区照顾内涵
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与精神有需要的人(即传统的案主:如老人、残障儿童、精神病人等,及其家庭中的照顾者:如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的子女、智障儿童的家长等),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以协助服务对象过正常的生活。由于社区照顾概念形成比较复杂,因此,对社区照顾的概念界定,不同人士有不同解释。
阿伯斯(P.Arams)认为,社区照顾是由非专业的人士在家居或工作的环境中提供协助、支援或照顾。
万育为则认为,服务社区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与生活正常化相通,均是希望那些需要被照顾者得到适当的支持或信息服务,使其能有尊严、独立地生活在自己家里或类似家庭环境的社区内。
2.1.3 儿童社区工作
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目标,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于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4]。
2.2 相关理论
2.2.1 马斯洛需要理论
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