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介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的应用性研究以qt社区为例(附件)

摘 要自2011年以来,我国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注重在社区基层初步解决垃圾分类环保建设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垃圾分类知识匮乏,有效社区监督机制缺乏以及社区动员力度不足等外部因素影响,使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始终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Q市T社区为例,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实务推进,进行应用研究。该服务以提升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为切入点,发现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选取有效的社区工作介入方法与模式,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增强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通过培养社区领袖,孵化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共建绿色环保型社区。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问题 1
(三) 研究目的 2
(四) 研究意义 2
(五) 研究思路 3
(六) 研究方法 3
二、 文献综述 4
(一) 国内社区居民垃圾分类介入研究 4
(二) 国外垃圾分类经验 5
(三) 文献综评 5
三、 Q市T社区背景介绍 7
(一) 社区基本情况 7
(二) 不同群体主观愿望 7
四、 T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分析及介入目标 8
(一) T社区垃圾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 8
(二) 社区工作服务介入目标 8
五、 社区工作介入方法、过程 10
(一) 介入模式——地区发展模式 10
(二) 社区工作方法与过程 10
六、 服务成效 13
七、 总结与建议 14
(一) 引入阶段式激励机制,优化社区工作服务方法 14
(二) 策划趣味性社区活动,提升服务对象分类意识 14
(三) 完善网络信息化宣传平台,构建“绿色社区”服务模式 14
(四) 建立监督机制,保障社区服务可持续性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谢 2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背景
2011年我国开始着重推进社区建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作,强调“在基层发现问题,在基层解决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垃圾分类制度做出讨论;同年,习主席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具体垃圾分类相关国家政策见表1。
表1垃圾分类相关国家政策
序号
时间
政策文件
发布部门
1
2015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
2
2015年9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
3
2016年6月
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
4
2016年8月
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改委
2.社会背景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垃圾产出国,全国2/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境,很多城市的垃圾已无处填埋。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社区内,会放置一定数量区分垃圾性质的垃圾桶(如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但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并没有依据是否可以回收进行投递,从而导致大量可回收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以及有害垃圾未经处理就排放,导致环境污染。此外,有效监督机制的缺失、社区动员力度的低下、居民垃圾分类知识体系的匮乏等多方因素共同导致大多数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和相关知识。
3.专业背景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凭借其专业的工作方法、缜密的工作流程,在与许多社会领域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推动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其中,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以专业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及其居民的发展,使居民能借助社区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能够协调和发展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和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社区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二)研究问题
本文以Q市T社区为例,结合笔者自身在T社区专业实习的参与和社会工作实务成果,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1.在专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阻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问题。笔者将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访谈所形成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问题的主要表现并解读不同群体对此的态度和看法。
2.如何使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当中,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管理中,在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如何带领居民实现自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促进社区发展。
3.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将调整相应的服务策略,总结服务开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性经验,为社区工作服务领域的拓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
通过了解和分析T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合适的社区介入方法和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社区工作在提升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方面的价值性与优势,归纳社区工作在垃圾分类领域开展的独特专业性,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垃圾分类意识提升,促进社区绿色发展,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力和认可度,彰显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优势
社区工作的介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优势,切合当下我国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理念”;同时,这样的价值理念在未来我们解决相似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启发性,有助于社区更好地发展、成长。
(2)社区工作与环保有机结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