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民工子女类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发展现状研究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参赛项目的分析(附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不断地成熟,至今已经在各青年志愿服务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从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参赛项目中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类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入手,对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等概念进行定义,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现状,从发起单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目标、服务人员构成、服务资金的提供与使用方面对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关爱农民工子女”类参赛项目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发起单位长期固定、项目内容重复、服务方式老化、服务的持续性无法保证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政府应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服务项目应当规范化的建议。
目录
一、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设计及过程 3
二、 对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关爱农民工子女”类参赛项目的分析 4
(一) 发起单位 4
(二) 服务内容 5
(三) 服务方式 6
(四) 服务目标 6
(五) 服务资金的提供与使用 7
三、 “关爱农民工子女”类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不足之处 8
(一)发起单位长期固定 8
(二) 项目内容重复 8
(三) 服务方式老化 8
(四) 服务的持续性无法保证 8
四、 “关爱农民工子女”类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对策及建议 9
(一) 政府应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9
(二) 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 9
(三) 服务项目应当规范化 9
五、 结论与反思 10
(一) 研究结论 10
(二) 研究的局限性反思 10
(三)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在199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我国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协会后,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开始走向了正规化、组织化的道路,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设立了8个评审小组,涉及了十三个领域、八个申报主体。其中学校申报的项目有193个;机关事业单位有112个;企业有35个;基金会有6个;社会团体有10个;社会服务机构有135个;各级共青团组织有56个;其他类有43个。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涉及领域愈来愈广,服务对象越来越多,青年志愿服务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资源、心理疏导、精神支持、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解决当前困境,挖掘并适当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整个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上蓬勃发展并受到了社会上各个主体的关注与参与。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相对独立性和志愿性等特点。通过研究探讨关爱农民工子女类型的青年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分析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而且结合社会现实,将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融入其中,为社会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建议,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团结。
(2)现实意义
第一,为青年志愿服务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专业著作或文章,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当下环境,可以减少青年志愿服务中所走的弯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很多在校大学生想要做好志愿服务,一方面没有有效渠道,另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导致自身也丧失信心,他们可以通过阅读青年志愿服务的相关文献,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升自信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与之相应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和大众精神层面的不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使社会能够更加平稳地发展。我国在2017年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该条例的颁布能够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
目前我国对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有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总体来说比较良好,但是持续性不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满意度较高,然而专业性不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显著,但是要注意志愿者的负面认知与情绪。
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各部门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现状。2010年5月,我国全面启动“共青团关爱行动”,即“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该行动以留在农村由亲属照料的农民工子女和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关系,进行结对服务。
对于如何发展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专家学者们也有各自的观点。刘宏涛(2006)认为青年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首要载体、促进社会安定与协调的“微调”方式、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有益形式、培育公民社会的“助推器”,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社会认同度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组织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和法制建设滞后是影响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高嵘(2012)从产生机制、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认为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需要“转型”,将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模式转变为自觉内生模式,把活动型组织转变为生产性组织。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增进社会福利,更是需要通过完善社会建设与共治、促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引领社会文化等方面以此来体现它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为此,志愿服务应当构建包括与政府关系、社会集资、制度环境、社会认同等在内的多重动力机制和支持系统。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呈多元化、多方位进行发展和研究,能够极大地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专家学者更多地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和谐角度研究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也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进一步完善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分析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很难考虑到一线工作人员实际会面临的困境与麻烦,忽略了志愿者和其他服务人员并没有权力或者权威去改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
目录
一、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设计及过程 3
二、 对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关爱农民工子女”类参赛项目的分析 4
(一) 发起单位 4
(二) 服务内容 5
(三) 服务方式 6
(四) 服务目标 6
(五) 服务资金的提供与使用 7
三、 “关爱农民工子女”类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不足之处 8
(一)发起单位长期固定 8
(二) 项目内容重复 8
(三) 服务方式老化 8
(四) 服务的持续性无法保证 8
四、 “关爱农民工子女”类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对策及建议 9
(一) 政府应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9
(二) 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 9
(三) 服务项目应当规范化 9
五、 结论与反思 10
(一) 研究结论 10
(二) 研究的局限性反思 10
(三)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在199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我国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协会后,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开始走向了正规化、组织化的道路,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设立了8个评审小组,涉及了十三个领域、八个申报主体。其中学校申报的项目有193个;机关事业单位有112个;企业有35个;基金会有6个;社会团体有10个;社会服务机构有135个;各级共青团组织有56个;其他类有43个。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涉及领域愈来愈广,服务对象越来越多,青年志愿服务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资源、心理疏导、精神支持、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解决当前困境,挖掘并适当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整个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上蓬勃发展并受到了社会上各个主体的关注与参与。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相对独立性和志愿性等特点。通过研究探讨关爱农民工子女类型的青年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分析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而且结合社会现实,将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融入其中,为社会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建议,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团结。
(2)现实意义
第一,为青年志愿服务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专业著作或文章,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当下环境,可以减少青年志愿服务中所走的弯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很多在校大学生想要做好志愿服务,一方面没有有效渠道,另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导致自身也丧失信心,他们可以通过阅读青年志愿服务的相关文献,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升自信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与之相应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和大众精神层面的不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使社会能够更加平稳地发展。我国在2017年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该条例的颁布能够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
目前我国对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有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总体来说比较良好,但是持续性不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满意度较高,然而专业性不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显著,但是要注意志愿者的负面认知与情绪。
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各部门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现状。2010年5月,我国全面启动“共青团关爱行动”,即“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该行动以留在农村由亲属照料的农民工子女和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关系,进行结对服务。
对于如何发展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专家学者们也有各自的观点。刘宏涛(2006)认为青年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首要载体、促进社会安定与协调的“微调”方式、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有益形式、培育公民社会的“助推器”,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社会认同度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组织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和法制建设滞后是影响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高嵘(2012)从产生机制、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上认为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需要“转型”,将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模式转变为自觉内生模式,把活动型组织转变为生产性组织。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增进社会福利,更是需要通过完善社会建设与共治、促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引领社会文化等方面以此来体现它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为此,志愿服务应当构建包括与政府关系、社会集资、制度环境、社会认同等在内的多重动力机制和支持系统。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呈多元化、多方位进行发展和研究,能够极大地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专家学者更多地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和谐角度研究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也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进一步完善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分析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很难考虑到一线工作人员实际会面临的困境与麻烦,忽略了志愿者和其他服务人员并没有权力或者权威去改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