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夏庄村的调查
中国的农村人口在国内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的技术创新对农村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完善乡村治理是维护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途径。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多影响。一方面,人口流动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稳定村治环境,解放农民的思想,衍生更多的乡村精英,同时缓解了村内的干群矛盾;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造成乡村留守结构的不合理、大量农村人才的流失,冲击着农业地位,加之新旧思想的碰撞,村庄内容易产生思想矛盾,不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因此,可以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使流动人口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等途径来优化乡村的治理。 关键词 人口流动,乡村治理,影响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状况1
2.1 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演变1
2.2 夏庄村人口规模及人口流动情况2
3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正面影响4
3.1 促进了乡村社会稳定4
3.2 解放了农民的思想且衍生新的乡村精英5
3.3 缓解了紧张的干群关系6
3.4 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与治安环境6
4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负面影响8
4.1 人口结构变迁,带来乡村治理困境8
4.2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9
4.3 城市化思想与农村传统思想产生矛盾10
4.4 村庄公共事务缺乏治理主体11
5 农村人口流动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11
5.1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11
5.2 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12
5.3 流动人口也能成为治理主体12
5.4 整合村庄可利用资源13
5.5 提升管理户籍人口的模式13
5.6 走特色振兴道路,优化农村发展机制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18
附录22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但是,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当中去。国家统计局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并且大部分来自农村[2]。李姗认为,农村人口流动解放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同时也给乡村社会管理和治理带来一定的压力[3]。
乡村治理通过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村庄的规划、村庄的环境、基本的设施等,包括了主客体、目标、方法、权力等不同治理层面,促进村庄经济、农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农村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人口外流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解放了农民传统守旧的思想,衍生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农村精英;人口的流动缓解了干群关系的紧张,不仅如此,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与治安环境。然而,由于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与复杂性,人口流动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它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这样的留守人口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还加重了乡村的管理负担;城市的资源相对于农村来说更加丰富,农村人才不再愿意留在贫乏的农村,开始涌向城市,造成乡村发展的“空心化”,影响农村的基本建设;城市化的发展让一些年轻人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农村的传统思想,因此当年轻人再回到农村时,新旧思想的碰撞,易产生一定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相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乡村社会绽放新光彩,让乡村的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康。本课题以人口流动为基础,通过对夏庄村的实地访问,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访谈法、问卷法等了解夏庄村人口流动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村民对乡村治理的看法、意见,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2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状况
2.1 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演变
农村人口流动,就是指农民为增加家庭生活来源,提高生活水平而离开村庄,暂时或长时间处于流动状态[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分为三个人口流动历程: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是首个比较稳定的人口流动时期。1951年至1952年,我国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变成农民拥有土地,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村经济。此阶段,还不是我们定义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流动。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到经济发展地区寻求发展机会。1955年,国务院颁下发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对市、镇的划分制定了标准,此举增加了市镇的数量和市镇的人口。1958年,我国又进行了“大跃进”运动,导致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口流动。1966年至1976年,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建设农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农村陆续返回城市,形成一小波人口流动。80年代,我国农村的发展机制在小岗村的试验成功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节省了农民田间劳动时间,也剩余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谋求其他工作,进城从事各种行业。然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只是出于初步阶段[5]。
第三阶段指1978年至今。1978年的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对内改革政策的开端。1984年,政府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进城寻求工作,从事非农行业。1997年国务院对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1998年,放宽公民的落户问题,2001年鼓励农民到城镇创业居住,城镇化步伐加快。2006年,政府对农民工生存发展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重点关注,农村人口更有秩序的流到城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已有2.45亿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7.5%,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目 录
1 引言1
2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状况1
2.1 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演变1
2.2 夏庄村人口规模及人口流动情况2
3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正面影响4
3.1 促进了乡村社会稳定4
3.2 解放了农民的思想且衍生新的乡村精英5
3.3 缓解了紧张的干群关系6
3.4 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与治安环境6
4 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负面影响8
4.1 人口结构变迁,带来乡村治理困境8
4.2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9
4.3 城市化思想与农村传统思想产生矛盾10
4.4 村庄公共事务缺乏治理主体11
5 农村人口流动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11
5.1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11
5.2 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12
5.3 流动人口也能成为治理主体12
5.4 整合村庄可利用资源13
5.5 提升管理户籍人口的模式13
5.6 走特色振兴道路,优化农村发展机制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18
附录22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但是,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加入到流动人口大军当中去。国家统计局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并且大部分来自农村[2]。李姗认为,农村人口流动解放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同时也给乡村社会管理和治理带来一定的压力[3]。
乡村治理通过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村庄的规划、村庄的环境、基本的设施等,包括了主客体、目标、方法、权力等不同治理层面,促进村庄经济、农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农村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人口外流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解放了农民传统守旧的思想,衍生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农村精英;人口的流动缓解了干群关系的紧张,不仅如此,还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与治安环境。然而,由于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与复杂性,人口流动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它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这样的留守人口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还加重了乡村的管理负担;城市的资源相对于农村来说更加丰富,农村人才不再愿意留在贫乏的农村,开始涌向城市,造成乡村发展的“空心化”,影响农村的基本建设;城市化的发展让一些年轻人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农村的传统思想,因此当年轻人再回到农村时,新旧思想的碰撞,易产生一定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相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乡村社会绽放新光彩,让乡村的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康。本课题以人口流动为基础,通过对夏庄村的实地访问,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访谈法、问卷法等了解夏庄村人口流动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村民对乡村治理的看法、意见,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2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状况
2.1 农村人口流动的历史演变
农村人口流动,就是指农民为增加家庭生活来源,提高生活水平而离开村庄,暂时或长时间处于流动状态[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分为三个人口流动历程: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是首个比较稳定的人口流动时期。1951年至1952年,我国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变成农民拥有土地,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村经济。此阶段,还不是我们定义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流动。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到经济发展地区寻求发展机会。1955年,国务院颁下发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对市、镇的划分制定了标准,此举增加了市镇的数量和市镇的人口。1958年,我国又进行了“大跃进”运动,导致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口流动。1966年至1976年,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建设农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农村陆续返回城市,形成一小波人口流动。80年代,我国农村的发展机制在小岗村的试验成功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节省了农民田间劳动时间,也剩余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谋求其他工作,进城从事各种行业。然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只是出于初步阶段[5]。
第三阶段指1978年至今。1978年的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对内改革政策的开端。1984年,政府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进城寻求工作,从事非农行业。1997年国务院对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1998年,放宽公民的落户问题,2001年鼓励农民到城镇创业居住,城镇化步伐加快。2006年,政府对农民工生存发展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重点关注,农村人口更有秩序的流到城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已有2.45亿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7.5%,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