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风险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研究(附件)

乡村精英凭借着其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在乡村多元化治理过程中成为让人无法忽视的的主体之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乡村精英所拥有的功能性质,把乡村精英分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三种。在乡村精英在参与乡村治理治理过程中既存在着优势,也有一定的风险。调查研究表明,经济精英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吸引外流资本,但是出现了利己行为以及金钱交易;政治精英充当政府和村民的“中介人”,整合社区资源,维护了社会道德,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主道路,固化体制模式与思维;社会精英推动了文化传承,促进村庄民主发展,但是宗族地位下降,相较于政治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小。通过完善相关机制、明确职责界限以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关键词 乡村精英,乡村治理,优势,风险
目 录
1 引言1
2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2
2.1 乡村精英治理的表现形式2
2.2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2
2.3 乡村精英的参与程度3
3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优势分析3
3.1 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分析4
3.2 政治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分析5
3.3 社会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分析6
4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风险分析7
4.1 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风险分析7
4.2 政治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风险分析7
4.3 社会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风险分析8
5 完善我国乡村精英治理的对策研究9
5.1 完善相关机制9
5.2 明确不同精英的职责界限10
5.3 提高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10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附录:访谈提纲15
1 引言
在乡村,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刻,人们习惯于被领导、被支配,加上村民自身的知识能力素养不高,村民们缺乏民主意识,因此当有能力,有优势资源的精英出现时,人们就会依赖乡村精英。他们充当了村民诉求的代表者,自然而然成为乡村基层治理中举足轻重的主体之一,在乡村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英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是由精英或者精英主导的群体,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意识到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1]但同时也伴随着弊端的出现,如何发挥乡村精英的优势作用,规避治理过程中的风险,是当前所面对的重要议题。
从国外的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们大多从乡村精英的理论性出发,并提出了经典的精英循环理论和精英再生理论,在此基础上 Rona Tas(1994)又提出“侵蚀”和“转型”这两个概念[2],对社会主义市场转型阶段精英循环和再生现象给出新的解释。 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实证为主,对于乡村精英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义,本文主要从所拥有的资源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把乡村精英定义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拥有较为突出的资源,并且能够利用本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力较大的人。
关于对乡村精英的分类,不一样的学者都有不同的分类。贺雪峰(2003)把乡村精英分为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3],金太军(2002)则把乡村精英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4],体制内精英即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村干部”,而体制外精英就是指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主要是宗族长者,在经济、技术,技能上比较特殊的人等。王汉生(1994)在对乡村精英进行研究时,将乡村精英分为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5],党政精英即之前提到的政治精英,即村干部。经济精英是指具有较大的经济优势的人,社会精英指的是在村庄事务中有一定权威与影响力的人。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应用了王汉生的这一种分类方法,不过在这之上有一点小小的改变,就是把党政精英拓展为字面意思较为简单明确的政治精英。这两种分类方法就是比较经典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本文将从不同乡村精英所具有的不同优势资源出发,沿用前人的“三分法”,将乡村精英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分析其优势、风险与应对之策。
2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
2.1 乡村精英治理的表现形式
因为调查地点、对象有所差异,所以乡村精英治理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根据文献资料研究,乡村精英治理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6]但是,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形式只是根据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进行分类,以此进行清晰的解释与介绍,从而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目前乡村精英治理的表现形式。在这里对其进行分类,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各不相同,互不相关,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没有明确的界限。第一,干部主导型治理。根据文献研究,村庄内的能人大量减少,例如经济精英,在经济化时代,他们一心在赚钱,创造效益上,城市的就业环境肯定比乡村要好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精英大量流向城市,村庄治理的任务就自然落到了政治精英,即村干部的头上,他们因为身处体制内,所以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加之传统思想和村干部的干部作风,使得政治精英不愿放权,权力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其他类型的精英参与度很少,从而治理形式单一 。第二,多种主体型治理。这种治理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多种主体治理型是指政治、经济、社会这种在不同领域都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人群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村民很少参与的治理形式。政治精英担负着国家赋予的治理乡村的责任,村庄经济精英凭借其经济实力的强大,社会精英凭借其在技术、知识、才学等方面的优势, 三者共同协作,各司其职,共同打造精英治理乡村的面貌。第三,经济精英主导型,就是经济精英治理乡村,简单地说是指个别或少数经济能人在村庄公共权力结构中居于支配性地位,主导和控制村庄治理的运作过程。第四,体制内精英主导的魅力型治理。就是体制内精英的某一个人,其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追随他。上面提到在某些地区,由于经济精英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干部主导型治理形式的出现,这种体制内精英主导的魅力型治理在体制内精英治理的基础上,还有某个权威主导乡村治理。一个组织内的权威凭借其自身的个人魅力与能力,使得其周围的人都对他无条件的服从,这种类型的政治统治所依赖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在一些集体经济发达的超级村庄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比如华西村等。当然除了外在因素,如果治理者比较强势,也有可能形成这种治理方式。
2.2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
乡村精英除了体制内的政治精英,作为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直接代表,还有体制外的经济和社会精英,因为在经济或者其他方面较为突出,成为乡村事务的管理者,有利于村庄秩序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我国历史和传统思想的限制和约束,村民缺乏民主与参与意识,依赖乡村精英,但从另一方面看,乡村精英作为村民眼中的权威人物,对其依赖性较强,村民参与村务程度低,加上村务、政务不公开,管理不透明,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很可能造成精英垄断治理乡村。总之,乡村精英凭借其自身优势和特点成为乡村治理中一股特殊的力量,研究其优势与风险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精英治理有利于村庄稳定发展,但同时精英治理的风险又阻碍了村庄的民主化进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张力关系由此形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