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以本科生为例
称谓语作为一种互动符号,在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内部称谓语是以一种“非姓名称呼”代替“姓名”的称呼方式,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呈扩大趋势。大学生内部称谓语的形成与学生自身姓名、性格等特征有关。人际交往中称谓语类型的选择受到交往情境的影响,在宿舍交往中大学生多使用从姓名演化的昵称,而在成员较多的学生组织、社团中,家庭型称谓语使用比例较高。从相关分析来看,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具有正相关,同时亲密感因不同使用动机而存在差异,基于情感因素使用内部称谓语者产生的亲密感强于从众因素者。此外,不同类型的称谓语与亲密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绪论1
一、文献回顾2
(一)对交往动机的研究2
(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动的研究2
(三)称谓语及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研究2
(四)已有研究评述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样本情况3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及影响因素3
(一)内部称谓语的使用3
(二)影响内部称谓语类型选择的因素4
四、大学生内部称谓语与人际交往的相互关系6
(一)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亲密感具有相关性7
(二)内部称谓语的类型和亲密感不具有相关性7
(三)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原因和亲密感具有相关性8
(四)结论与讨论8
结语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大学生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引言
引言
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内部称谓语普遍存在,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体现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研究内部称谓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情况,有助于了解当代学生群体人际交往时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多使用哪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称谓语?此类称谓语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网络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内部称谓语的使用是大学生之间基于亲密情感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还是仅作为一种与姓名类似的称谓符号?从内部称谓语的称谓类型是否可以判断互动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上问题都将在文中进行讨论。
一、文献回顾
近十余年,学界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包含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动机、影响因素等一般性特征的探讨分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也颇为丰富。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多以定量研究为主。
(一)对交往动机的研究
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对交往动机的理论解释主要围绕三个角度,自我呈现理论、亲和动机、交换关系理论。
戈夫曼认为人在交往行动中试图借助于自己言行向他人呈现与自己意愿相符的自我形象,控制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1]183大学生在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分为“自信的”和“防御性的”两种,[2]两种类型的呈现与自尊水平有关。[3]并存在虚假自尊现象,即在人前与人后的行动表现存在极大反差。[4]期待通过在他人面前的出色表现获得好评,增强成就感。[5]56
霍曼斯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交换关系,通过交往获得物质与心理酬赏,个人利益是人际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1]18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般基于互惠互利的基础,交往双方在互动中达成一定的交换,情感上的、心理上非物质性的交换较多。
亲和动机主要体现在应对不良情绪的反应。大学生在交往中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如交谈困扰、交友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困扰具有显著预测作用。[6]大学生情感丰富、波动性较大,独生子女比例较大,独生子女群体从小缺乏兄弟姐妹互相关怀的成长经历,有较强的亲和动机,希望通过与同辈群体的联系排解孤独情绪。
(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动的研究
人际交往是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而发生的信息、情感等的互动。交往行动是内在动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际吸引和人际互动受到较多关注。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带有情感的交往形式。[5]76在人际吸引过程中,言语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语言差异、语音歧义或语言不得体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7]人际吸引状况存在一些性别与地域的差异,女生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优于男生、内地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吸引力的评价高于沿海城市。[5]99
人际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群体普遍重视人际互动,希望通过活跃的人际互动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5]108同时对主动引发互动信心不足、对自身心理需求存在困惑。进一步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互动行为受到自身客观情况与当下互动媒介的双重影响。[8]
(三)称谓语及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的研究
一般研究中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其中亲属称谓语以血缘关系为划分基础,社交称谓语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划分,反映社会交际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9]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表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关系人群,意在社会交际中缩小彼此心理距离、拉近彼的关系,产生亲近感。[10]称谓语是民族内部语言系统受到文化传统影响的产物,系统、直接地反映着民族区域内政治制度、婚姻生活、礼仪风尚、民族心理以及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更新。[1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称谓语使用呈现 “亲属称谓语外化”、称谓语“缺环”现象、[12]拟亲属称谓语使用频数高、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无称谓等特征。 [13] 交际中称呼形式的选择受交际双方的亲密程度、性别因素、 现实生活、虚拟生活和家庭背景等多重影响, 并体现出“等差原则”、“情感原则”[14]3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绪论1
一、文献回顾2
(一)对交往动机的研究2
(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动的研究2
(三)称谓语及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研究2
(四)已有研究评述3
二、研究设计3
(一)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3
(三)样本情况3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及影响因素3
(一)内部称谓语的使用3
(二)影响内部称谓语类型选择的因素4
四、大学生内部称谓语与人际交往的相互关系6
(一)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亲密感具有相关性7
(二)内部称谓语的类型和亲密感不具有相关性7
(三)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原因和亲密感具有相关性8
(四)结论与讨论8
结语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大学生内部称谓语的使用和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以大学本科生为例
引言
引言
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内部称谓语普遍存在,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体现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研究内部称谓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情况,有助于了解当代学生群体人际交往时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多使用哪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称谓语?此类称谓语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网络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内部称谓语的使用是大学生之间基于亲密情感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还是仅作为一种与姓名类似的称谓符号?从内部称谓语的称谓类型是否可以判断互动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上问题都将在文中进行讨论。
一、文献回顾
近十余年,学界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不断增加,包含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动机、影响因素等一般性特征的探讨分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此外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研究也颇为丰富。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多以定量研究为主。
(一)对交往动机的研究
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对交往动机的理论解释主要围绕三个角度,自我呈现理论、亲和动机、交换关系理论。
戈夫曼认为人在交往行动中试图借助于自己言行向他人呈现与自己意愿相符的自我形象,控制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1]183大学生在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分为“自信的”和“防御性的”两种,[2]两种类型的呈现与自尊水平有关。[3]并存在虚假自尊现象,即在人前与人后的行动表现存在极大反差。[4]期待通过在他人面前的出色表现获得好评,增强成就感。[5]56
霍曼斯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交换关系,通过交往获得物质与心理酬赏,个人利益是人际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1]18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般基于互惠互利的基础,交往双方在互动中达成一定的交换,情感上的、心理上非物质性的交换较多。
亲和动机主要体现在应对不良情绪的反应。大学生在交往中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如交谈困扰、交友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困扰具有显著预测作用。[6]大学生情感丰富、波动性较大,独生子女比例较大,独生子女群体从小缺乏兄弟姐妹互相关怀的成长经历,有较强的亲和动机,希望通过与同辈群体的联系排解孤独情绪。
(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动的研究
人际交往是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而发生的信息、情感等的互动。交往行动是内在动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际吸引和人际互动受到较多关注。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带有情感的交往形式。[5]76在人际吸引过程中,言语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语言差异、语音歧义或语言不得体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7]人际吸引状况存在一些性别与地域的差异,女生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优于男生、内地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吸引力的评价高于沿海城市。[5]99
人际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群体普遍重视人际互动,希望通过活跃的人际互动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5]108同时对主动引发互动信心不足、对自身心理需求存在困惑。进一步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互动行为受到自身客观情况与当下互动媒介的双重影响。[8]
(三)称谓语及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使用的研究
一般研究中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其中亲属称谓语以血缘关系为划分基础,社交称谓语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划分,反映社会交际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9]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表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关系人群,意在社会交际中缩小彼此心理距离、拉近彼的关系,产生亲近感。[10]称谓语是民族内部语言系统受到文化传统影响的产物,系统、直接地反映着民族区域内政治制度、婚姻生活、礼仪风尚、民族心理以及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更新。[1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称谓语使用呈现 “亲属称谓语外化”、称谓语“缺环”现象、[12]拟亲属称谓语使用频数高、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无称谓等特征。 [13] 交际中称呼形式的选择受交际双方的亲密程度、性别因素、 现实生活、虚拟生活和家庭背景等多重影响, 并体现出“等差原则”、“情感原则”[14]3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