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工作视野中的精准扶贫研究以高密某村为例(附件)
摘 要自2013年习主席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以来,我国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精准扶贫工作。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总书记指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现在随着2020年的接近,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仍然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详细分析了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现状。认为实现农村精准扶贫效果持续有效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精准扶贫研究。因此,文章通过对高密某村精准扶贫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合该地可利用资源,用发展的视角分析精准扶贫研究,提出可持续有效的扶贫建议,使该地精准扶贫效果达到持续性的发展。
目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1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的界定 2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
二、山东省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5
(一)山东省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现状 5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6
三、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优势 8
(一)发展型社会工作是帮助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 8
(二)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实现“助人自助”的新型救助模式 8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视野中精准扶贫的策略分析 10
(一)培育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 10
(二)链接社区本土资源 10
(三)增强社区内生动力 11
五、总结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访谈提纲 14
致谢: 17
绪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例如针对贫困县、贫困村下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但是过度的依赖政府政策和资源,往往追求粗放的短平快方式,多于表面化、形式化。仅仅根据上级文件实行了扶贫工作,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未从根本上做到脱贫。精准扶贫不仅是让贫困地区简单的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重视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后出现再返贫的现象。因此,要想贫困地区真正的做到脱贫,就必须要用发展的视角进行扶贫工作,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可利用资源和优势,以使扶贫工作不仅能够在短期内得以成效,更能在后期的工作中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研究的发展尚有不足,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次研究旨通过对高密市某村的精准扶贫进行调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不足,并从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农村精准扶贫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通过对精准扶贫实施状况的了解基础上,运用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农村精准扶贫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效果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从实践意义上来讲,通过对精准扶贫实施现状的调查有利于发现现有扶贫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制度的落实和扶贫措施的完善。针对精准扶贫实施中的不足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的价值,从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更有效的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
(三)文献综述
发展型社会工作是米奇利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南非共和国引进了发展性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模式,并在近几年才广泛被我国学者所重视。米奇利(Midgley)在具体操作层面下诠释了发展型社会工作的原则,包括理论视角、抗逆力、改变、社会投资、自给自足五个原则。总体而言,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增权赋能以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蒋国河,平卫英,孙萍(2018)通过对江西省 W县 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项目案例进行调查,深入剖析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反贫困实践效果。通过对W县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资源的调查,发现W县不仅是著名的花炮之乡,同时也是典型的农业县,百合就是该县的特色种植产业。1994 年,香港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CSD)”的社工在 Y村开展了扶贫工作,他们帮助村民建立了“路下湾里妇女互助储金会”。并且根据他们的回访和跟踪调查来看,Y村的农村社会工作项目是W县所有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中最具有持续性的一个。自 2008 年 W县社工进行介入直到今天,妇女互助储金会的基本项目,包括了百合种植、碾米厂和学前班,这些项目一直都在正常的运转,他们并没有因为社会工作师生的撤离而出现中断现象,而且他们还通过挖掘村民们的潜能,发展了新的项目——腰鼓队。他们因地制宜的选择不仅扶持了百合产业发展项目,也带动了贫困农民们的经济增收。并且社工们注重对当地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赋权和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形成了合作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发展型社会工作在反贫困的实践中确实发挥着独具一格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是短平板的,而是可持续的。但是,发展型社会工作在介入本土化的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向荣,陆德泉,陈韦帆(2018)通过对在云南D村进行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深入精准扶贫的云南L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案例进行了分析。L社工机构对D村的扶贫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关系,辨识社区本身存在的资源,了解当地人民的升级状况和需求,挖掘当地人才。第二阶段是培养社区领袖,建立社区的资本,巩固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有需要的社区服务。第三阶段是建立合作社,实施增能赋权的干预策略,提升该村的获得感。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推动云南本地民办社会工作的发展,激发社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经研究发现,该案例足以说明发展型社会工作对新阶段的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的界定
发展型社会工作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会福利学院荣休院长米奇利教授(James Midgley)在20世纪80 年代探索推动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米奇利认为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运用协助个人、群体或社区适应社会变迁的方法,不能应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业或就业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及疾病等问题。所以,他提出建立发展型社会工作,开发社会工作协助社会发展目标的功能,弥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缺陷。例如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发展生产和就业的机会,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来推动发展性社会政策。因此,米奇利定义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是在社区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工作策略,把生计作为焦点帮助服务对象参与到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中,强调提高他们社会投资的能力,通过社区环境为脉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进行社会工作干预,提高服务对象群体和社区的能力。
目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1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的界定 2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
二、山东省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5
(一)山东省高密市某村精准扶贫现状 5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6
三、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优势 8
(一)发展型社会工作是帮助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 8
(二)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是实现“助人自助”的新型救助模式 8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视野中精准扶贫的策略分析 10
(一)培育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 10
(二)链接社区本土资源 10
(三)增强社区内生动力 11
五、总结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访谈提纲 14
致谢: 17
绪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例如针对贫困县、贫困村下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但是过度的依赖政府政策和资源,往往追求粗放的短平快方式,多于表面化、形式化。仅仅根据上级文件实行了扶贫工作,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未从根本上做到脱贫。精准扶贫不仅是让贫困地区简单的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重视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后出现再返贫的现象。因此,要想贫困地区真正的做到脱贫,就必须要用发展的视角进行扶贫工作,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可利用资源和优势,以使扶贫工作不仅能够在短期内得以成效,更能在后期的工作中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研究的发展尚有不足,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次研究旨通过对高密市某村的精准扶贫进行调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不足,并从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农村精准扶贫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通过对精准扶贫实施状况的了解基础上,运用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农村精准扶贫研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效果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从实践意义上来讲,通过对精准扶贫实施现状的调查有利于发现现有扶贫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制度的落实和扶贫措施的完善。针对精准扶贫实施中的不足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的价值,从发展型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更有效的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
(三)文献综述
发展型社会工作是米奇利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南非共和国引进了发展性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模式,并在近几年才广泛被我国学者所重视。米奇利(Midgley)在具体操作层面下诠释了发展型社会工作的原则,包括理论视角、抗逆力、改变、社会投资、自给自足五个原则。总体而言,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增权赋能以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蒋国河,平卫英,孙萍(2018)通过对江西省 W县 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项目案例进行调查,深入剖析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反贫困实践效果。通过对W县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资源的调查,发现W县不仅是著名的花炮之乡,同时也是典型的农业县,百合就是该县的特色种植产业。1994 年,香港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CSD)”的社工在 Y村开展了扶贫工作,他们帮助村民建立了“路下湾里妇女互助储金会”。并且根据他们的回访和跟踪调查来看,Y村的农村社会工作项目是W县所有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中最具有持续性的一个。自 2008 年 W县社工进行介入直到今天,妇女互助储金会的基本项目,包括了百合种植、碾米厂和学前班,这些项目一直都在正常的运转,他们并没有因为社会工作师生的撤离而出现中断现象,而且他们还通过挖掘村民们的潜能,发展了新的项目——腰鼓队。他们因地制宜的选择不仅扶持了百合产业发展项目,也带动了贫困农民们的经济增收。并且社工们注重对当地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赋权和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形成了合作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发展型社会工作在反贫困的实践中确实发挥着独具一格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是短平板的,而是可持续的。但是,发展型社会工作在介入本土化的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向荣,陆德泉,陈韦帆(2018)通过对在云南D村进行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深入精准扶贫的云南L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案例进行了分析。L社工机构对D村的扶贫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社区服务建立社区关系,辨识社区本身存在的资源,了解当地人民的升级状况和需求,挖掘当地人才。第二阶段是培养社区领袖,建立社区的资本,巩固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有需要的社区服务。第三阶段是建立合作社,实施增能赋权的干预策略,提升该村的获得感。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推动云南本地民办社会工作的发展,激发社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经研究发现,该案例足以说明发展型社会工作对新阶段的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型社会工作的界定
发展型社会工作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会福利学院荣休院长米奇利教授(James Midgley)在20世纪80 年代探索推动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米奇利认为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运用协助个人、群体或社区适应社会变迁的方法,不能应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业或就业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及疾病等问题。所以,他提出建立发展型社会工作,开发社会工作协助社会发展目标的功能,弥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缺陷。例如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发展生产和就业的机会,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来推动发展性社会政策。因此,米奇利定义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是在社区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工作策略,把生计作为焦点帮助服务对象参与到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中,强调提高他们社会投资的能力,通过社区环境为脉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进行社会工作干预,提高服务对象群体和社区的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