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倦怠的策略分析以山青院q社团为例(附件)
摘 要伴随着大学生志愿者数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志愿者在引领和积极地推动我国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好代表,大学生志愿者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力军。笔者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访谈法、文献研究、实地研究、案例分析法发现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主要是情绪衰竭感、缺乏成就感,产生冷漠感两个方面。笔者提出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从学校、社团、个人三个层面的介入,解决志愿服务倦怠的问题,为志愿服务的长效性、有效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三)文献综述 2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
(一)相关概念界定 4
(二)理论基础 4
三、Q社团的现状 6
(一)Q社团概述 6
(二)Q社团志愿服务的现状 6
(三)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情况 7
四、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 11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优势分析 11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对策分析 12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路径建议 13
五、反思与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及成因,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解决志愿服务倦怠的问题。为志愿服务的长效性、有效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更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倦怠进行疏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水平,帮助提升志愿者个人的成长。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倦怠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分析其成因以及志愿者心理层面的变化。在现有基础上对“社工+志愿者”模式上进行创新型探索。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实践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倦怠情绪得以分析,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同时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为其他志愿服务类社团、高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经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壮大。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及成因、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志愿服务倦怠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分析。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知网数据库等途径查阅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关的文献,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的背景、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本文的需要进行筛选和提炼,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收集本研究需要的信息,更好的了解服务的现状。在本文研究中,访谈对象主要是访谈对象A(女,大二,Q社团某部长)、访谈对象W(男,大二,Q社团成员)、访谈对象Z(男,72岁,服务对象)、访谈对象C(男,大三,Q社团的会长)、访谈对象Y(男,大一,Q社团成员),访谈对象P(女,大三,某学生干部)。通过对其访谈的形式了解其志愿服务倦怠的情况,了解其志愿服务倦怠的成因。
(3)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发是指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志愿服务过程中进行观察,并注意排除控制影响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真实性的一切因素,对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倦怠情绪的变现进行观察,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笔者深入到Q社团内部、社团志愿服务的场所中去,去分析研究志愿服务倦怠内因、外因。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以实际具有志愿服务倦怠的志愿者为案例呈现出来,并对其分析,得出一般性可运用的结论。本文中,笔者以个别存在志愿服务倦怠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案例,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和成因。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以来,志愿服务精神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高校内大都有以“雷锋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志愿服务品牌为代表的志愿服务机制。在政府和社会群体主办的一些交流会和大型活动中,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来自于所在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然是高校的一种标签。关于高校志愿服务,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的还是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架构、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问题,对高校志愿服务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综上述,笔者总结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相关的论文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研究。志愿服务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性行为,而不是为了获得报酬。李璟认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功能认知主要体现在思想塑造功能、人格健全功能、素质提成功能、社会奉献功能;陈雷在研究中肯定了志愿者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影响力中的积极意义;曾永春对志愿者文化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志愿者的心理契约最重要的元素便是自我价值感知。欧阳玉春从社工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激发志愿者活力;中山大学陈天祥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还收到其自身对组织认同、组织工作管理感知、组织支持和组织宏观环境感知等因素的影响;刘珊、风笑天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锻炼自己和帮助有需要的人;吴文琪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需要:自我成长、追求知识和技能、人际交流要、回报社会这四个方面的需要。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志愿者组织性和专业性的不足时一直以来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之一。周京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视角出发,针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联动机制,提出学校应调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弥补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的不足。我们将鼓励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地方联系机制,大力培育枢纽型非政府组织,建设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平台。尹骏怡从优势视角出发,通过成长导向计划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应该针对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三)文献综述 2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
(一)相关概念界定 4
(二)理论基础 4
三、Q社团的现状 6
(一)Q社团概述 6
(二)Q社团志愿服务的现状 6
(三)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情况 7
四、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 11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优势分析 11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对策分析 12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的路径建议 13
五、反思与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及成因,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解决志愿服务倦怠的问题。为志愿服务的长效性、有效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更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倦怠进行疏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水平,帮助提升志愿者个人的成长。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倦怠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分析其成因以及志愿者心理层面的变化。在现有基础上对“社工+志愿者”模式上进行创新型探索。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实践意义
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倦怠情绪得以分析,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同时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为其他志愿服务类社团、高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经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壮大。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Q社团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及成因、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志愿服务倦怠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分析。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知网数据库等途径查阅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关的文献,了解高校志愿服务的背景、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本文的需要进行筛选和提炼,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收集本研究需要的信息,更好的了解服务的现状。在本文研究中,访谈对象主要是访谈对象A(女,大二,Q社团某部长)、访谈对象W(男,大二,Q社团成员)、访谈对象Z(男,72岁,服务对象)、访谈对象C(男,大三,Q社团的会长)、访谈对象Y(男,大一,Q社团成员),访谈对象P(女,大三,某学生干部)。通过对其访谈的形式了解其志愿服务倦怠的情况,了解其志愿服务倦怠的成因。
(3)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发是指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志愿服务过程中进行观察,并注意排除控制影响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真实性的一切因素,对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倦怠情绪的变现进行观察,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笔者深入到Q社团内部、社团志愿服务的场所中去,去分析研究志愿服务倦怠内因、外因。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以实际具有志愿服务倦怠的志愿者为案例呈现出来,并对其分析,得出一般性可运用的结论。本文中,笔者以个别存在志愿服务倦怠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案例,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倦怠的表现和成因。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以来,志愿服务精神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高校内大都有以“雷锋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志愿服务品牌为代表的志愿服务机制。在政府和社会群体主办的一些交流会和大型活动中,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来自于所在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然是高校的一种标签。关于高校志愿服务,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的还是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架构、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问题,对高校志愿服务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综上述,笔者总结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倦怠相关的论文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研究。志愿服务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公益性行为,而不是为了获得报酬。李璟认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功能认知主要体现在思想塑造功能、人格健全功能、素质提成功能、社会奉献功能;陈雷在研究中肯定了志愿者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影响力中的积极意义;曾永春对志愿者文化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志愿者的心理契约最重要的元素便是自我价值感知。欧阳玉春从社工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激发志愿者活力;中山大学陈天祥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志愿者的工作投入还收到其自身对组织认同、组织工作管理感知、组织支持和组织宏观环境感知等因素的影响;刘珊、风笑天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锻炼自己和帮助有需要的人;吴文琪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需要:自我成长、追求知识和技能、人际交流要、回报社会这四个方面的需要。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志愿者组织性和专业性的不足时一直以来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之一。周京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视角出发,针对“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联动机制,提出学校应调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弥补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的不足。我们将鼓励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地方联系机制,大力培育枢纽型非政府组织,建设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平台。尹骏怡从优势视角出发,通过成长导向计划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应该针对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