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满足了经济增长阶段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16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后,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2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3
(一)农村劳动力的概念3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3
(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4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过程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6(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提供人才的过程6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7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9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农业基础建设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农业区域经济不平衡10
五、结论与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引言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区位差异、资源差异以及户籍制度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刺激农村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加快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妥善解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经济一元化是保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来看,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初期,在1992年之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其主要转移模式为“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工业发展基础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近几年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平稳持续发展重要任务。从长期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劳动力转移不仅能够为城市提高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城市消费提供更多的需求。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现象,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地区转移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人口流动。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也就是说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流动劳动力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城市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且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份额在16%20%。[1]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也正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正是以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构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自给农业部门在生产中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农村劳动力存在大量隐蔽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下限决定于农业部门的收入,只是由于更高的生活费用和心理成本,前者才比后者高一定比率。随着利润的积累,资本主义部门投资不断增加,进而能以不变的工资率完全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2]在刘易斯看来,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不能让实际工资率提高,以免伤害资本家投资的形成。因此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并不改变。即使如此,在我国现在的体制下农民工仍是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还是增加了农民总收入。
刘易斯的模型显然忽视了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3]他们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的,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工资率不是一直不变的,当农业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只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剩余农业产品总量增长了,农业劳动力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很显然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的理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行的。
以上两个模型中都是假设工业部门充分就业的情况。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城市和农村都存在明显的劳动力过剩,这时又该怎么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呢?托达罗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的回答。[4]通过引入就业概率这一变量,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业部门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高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与以前的模型相比较,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在托达罗模型中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托达罗更加强调,在消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缩小城乡差别应该是并重发展同时进行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2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3
(一)农村劳动力的概念3
(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3
(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4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过程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6(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提供人才的过程6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7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9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农业基础建设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农业区域经济不平衡10
五、结论与建议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引言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区位差异、资源差异以及户籍制度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刺激农村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加快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妥善解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经济一元化是保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来看,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初期,在1992年之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其主要转移模式为“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工业发展基础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近几年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平稳持续发展重要任务。从长期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劳动力转移不仅能够为城市提高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城市消费提供更多的需求。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现象,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地区转移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人口流动。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也就是说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流动劳动力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城市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且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份额在16%20%。[1]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也正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正是以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构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自给农业部门在生产中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农村劳动力存在大量隐蔽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下限决定于农业部门的收入,只是由于更高的生活费用和心理成本,前者才比后者高一定比率。随着利润的积累,资本主义部门投资不断增加,进而能以不变的工资率完全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2]在刘易斯看来,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不能让实际工资率提高,以免伤害资本家投资的形成。因此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并不改变。即使如此,在我国现在的体制下农民工仍是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还是增加了农民总收入。
刘易斯的模型显然忽视了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3]他们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的,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工资率不是一直不变的,当农业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只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剩余农业产品总量增长了,农业劳动力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很显然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的理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行的。
以上两个模型中都是假设工业部门充分就业的情况。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城市和农村都存在明显的劳动力过剩,这时又该怎么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呢?托达罗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的回答。[4]通过引入就业概率这一变量,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业部门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高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与以前的模型相比较,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在托达罗模型中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托达罗更加强调,在消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缩小城乡差别应该是并重发展同时进行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