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本文在天津市津南区大韩庄村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视角来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差异悬殊;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明显不足;老年人缺乏更高层次的精神慰藉;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子女为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有显著影响,对于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存在显著影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一人独住的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定。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3
(四)研究设计4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5
(一)调查样本的个人特征 5
(二)调查样本的家庭基本情况 6
(三)调查样本的父母经济情况 7三、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现状 7
(一)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描述 7
(二)子女的赡养行为现状 7
四、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分析 8
(一)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经济支持的影响 8
(二)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生活照料的影响 9
(三)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精神慰藉的影响10
总结与思考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3
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引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变成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面对着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种种的困难与挑战,然而中国早已在2000年就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中。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种种福利和老年人的制度保障。在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的当下,如何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一话题,成为了社会个层面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同时改革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上。“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1]。然而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这一变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的变化也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不同的子女与老人居住方式之下,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有关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养老方式的变革、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等方面,不同学者在家庭结构、儿子与女儿养老、独生子女养老和社会流动等不同视角对农村家庭养老进行了解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有关老年人居住方式,特别从空间视角所影响的子女赡养老人行为有关研究却显得相对不足。而本项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子女赡养老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2.实践意义
近30年来,是中国城乡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向。我国家庭结构和两代人的居住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同的居住方式所带来的子女赡养行为是否不同,哪种居住方式更适合老年人安度晚年,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自我养老,破解我国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构建适应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变革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目前,虽然我国的社会养老已经拥有很大发展,可是家庭作为老年人的感情和 心理需求的最基本单位,是其他的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在可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将养老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是中国的传统习惯。[2] 费孝通曾经指出,“居处的聚散多少是有关于生活上的亲疏,空间距离给了我们研究社会联系的门径。”[3] 同时,在我国养老形式日益严重的当下,对强调目前家庭养老的必要性和以及对合适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居住安排的探讨都有利于民众更新生活方式和养老的观念,对于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章通过对既往国内外居住方式理论、子女赡养老人行为及其两者的相关关系研究成果的综述分析,指出居住方式对子女行为的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预期本文的研究方向。
居住方式理论及相关的研究评述
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墨逊和布劳提出的,用来说明存在于年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年人地位下降的缘故。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老年人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缺少可用作交换的资源和价值。交换理论通过考察个人的行为过程中的利益资源交换,在利用到老年人居住的方式这一领域时,交换理论中的老年人及其儿女的行为动机都是基于在利用资源衡量的基础上的,老人与其儿女之间存在的经济、情感上的交换,正是这些交换体现出老年人和儿女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老年人及其家庭所要采取的居住安排方式。在经济交换理论中,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换,是基于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年人在抚养子女时,就期待当自己年老之时可以得到子女的赡养,子女在年幼时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照顾后,也应该以更好地赡养行为作为对老人的回报。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迅速的城镇化进程,社会价值观念中的“孝”的观念逐渐的开始弱化,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日就衰败,可用于交换的资源的价值也随之愈来愈少。然而儿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拥有了更多的可用于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与儿女之间的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这样的不平等状态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突出。但因为家庭代际的交换并不是严格的遵循经济交换的准则,由此出现了社会交换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情感支持或公义维护的资源重新流动或分配。交换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给予者或接受者,因此构成了互惠原则。互惠便是父母与成年子女两代人中在金钱、物质、时间、感情等有价值的资源方面的相互的支持与交换,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支持、家务上的扶助和情感上的慰藉,展现了养儿防老这样一种均衡互惠和代际递进的法则。因此,在剖析居住方式对子女赡养老人行为的影响时,交换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代际交换过程当中,老年人与子女会选择的居住方式及由此对子女赡养老人行为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