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符号意义对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行为的研究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绪论2
(一)问题的提出2(二)研究的意义3
二、相关文献综述3(一)国外研究现状4
(二)国内研究现状4
(三)研究评述5
三、研究设计6
(一)概念界定6
(二)样本选取与资料收集6(三)资料分析方法7四、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行为探究7
(一)基本情况介绍7
(二)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行为分析8
五、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的符号意义11六、结语12
致谢12参考文献13
消费的符号意义
——对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行为的研究
引言
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已经不止是一种基本的经济行为,单纯去满足人们生理与生存的实际需要,它更是一种涉及到文化符号与象征的社会行为。奢侈品作为消费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在社会学上普遍被认为有着符号性和区隔作用,成为一个阶层表达自身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能够用以表达特殊的消费倾向与阶层的消费文化。近年来,对奢侈品的消费在我国已被很大部分的群体接受,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3%左右,占据全球28%的份额,成为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1]
研究自由职业者青年的奢侈品消费行为,要深入了解其的消费模式、消费心理及背后意义。自由职业者青年作为被研究的主体,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与消费理念是研究的目标与难点。尤其在现今的消费主义浪潮中,奢侈品消费中体现的符号意义更加凸显。自由职业者青年是否拥有普通青年群体的强烈的奢侈品的消费意愿,热衷的消费模式有没有普遍的共性,消费的心理上有没有对“品牌”图腾式的膜拜,成为对自由职业者青年奢侈品消费研究的组成部分。符号消费的理论在我国的消费研究领域被多次的验证,近年来消费主义被越来越广泛的人群接纳与认可,这股浪潮中也暗藏了许多的弊病。社会如何看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样的弊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还是需要调整的畸形心理。
(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基于全球奢侈品市场低迷,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却迅猛发展的背景,国内关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呈现热门的趋势。但主要集中在对奢侈品营销、管理、贸易、品牌销售等经济学领域,以及对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心理等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的讨论,鲜少将其置于社会学研究的背景下,突出奢侈品消费中的符号性对青年奢侈品消费的影响。符号消费是现代社会产品过剩和大众传媒的产物,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发达城市的部分青年很快认同并加入了这种消费方式。其中青年自由职业者的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对其关注较少。
本文通过对消费行为、奢侈品、青年、自由职业者概念的辨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经典理论和研究,探究青年自由职业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心理,这对于拓宽奢侈品消费的分析视角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置于社会学消费主义的视野,对正确看待和引导符号消费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本部分将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角度来介绍奢侈品消费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奢侈消费行为,也能够将青年自由职业者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了解奢侈品消费的符号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可以看出,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己经对奢侈消费的研究达到了非常深入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奢侈消费的经典理论。奢侈品消费可以说是奢侈消费的具体化与展现方式,奢侈品消费这一具体化的行为能够体现与验证关于奢侈消费的众多经典理论。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性消费思想”一说,分析了消费的社会性动机和性能,提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知识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他认为这样的消费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经济力量与社会地位,以区分其他较低的社会阶层。[3]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消费社会与符号消费论。他认为消费越来越多地成为符号消费,消费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消费中单个物品或产品的使用价值,物品与产品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与功能。[4]
布迪厄提出“品味区隔论”与“社会区分论”理论。他认为,品味是一种资源,社会上层利用品味来稳固自己的合法地位,社会下层也可以通过消费来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向社会上层靠拢。我们的社会位置、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都需要品味来得到彰显。社会分层与文化分层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一致性,文化消费不仅受阶层地位的影响也在塑造着阶层地位本身。[5]
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 [6]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认同阶层的影响,反过来,消费体现着我们所认同的阶层。我们是以我们的认同而存在于社会,并通过认同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消费在社会学上的意义重要性就在是构建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和表述。[7]
也有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符号消费的形成的原因分析。人们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符号,又使得符号成为了自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附注了名望和荣誉等等的伦理内容。勒博斯坦将非消费者对内部品质的需求定义为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影响效用的外部效应所导致的需求,他将其分为从众效应、势力效应和凡勃伦效应。其中势力效应指消费者追求标新立异和独占性,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弱;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价格越高,购买欲望就越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