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模式下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矛盾日益凸显,失能、半失能以及患病老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传统院舍照顾中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互相分离,养老院无法提供就医,医院也无法养老。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通过发挥社区的作用,保证社区内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建立起社区内信任网络,实现在社区内接受治疗和社区负责治疗的目标。针对传统院社照顾的弊端进行改造与发展,在国家政策与养老观念变化的现实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以社区照顾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将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关键词 社区照顾模式,医养结合,可行性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核心概念与理论研究回顾1
2.1 社区照顾1
2.2 医养结合养老1
2.3 理论研究回顾2
3 “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内涵3
3.1 “医养集合”养老方式服务方式3
3.2 “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服务主体3
3.3 “医养集合”养老方式服务内容4
4 当前我国城市医养结合养老存在的问题4
4.1 老年人长期处于陌生环境所造成的心理问题4
4.2 长期院社照顾导致老年人生活能力下降4
4.3 传统院社照顾人员素质低下5
4.4 政府、社区、家庭难以形成合力5
5 基于社区照顾模式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优势6
5.1 人力资源得到善用6
5.2 距离近,可及性高6
5.3 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7
5.4 利于失能老人家庭病床服务7
6 社区照顾模式下城市医养集合养老的可行性18
6.1 国家政策支持和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提供了物质保障19
6.2 市民养老观念的转变为发展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提供了主观基础19
6.3 国内外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提供了有益经验20
6.4 社区照顾模式的理念与方法为城市医养结合提供了专业支撑20
结论 22
致谢 2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25
1 引言
我国当前已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人口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失能以及半失能老人的增多以及人口高龄化与空巢化,失能老人的照顾,护理以及医疗问题越发突出[1]。2011年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国务院也先后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荐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发展,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整合。针对如何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究“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
在我国不断推进“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社会对于新兴的“医养集合”养老方式还处于一个不了解的状态,老年人群体由于传统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对“医养集合”处于一个不信任的态度;政府部门对于“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应对不够及时准确,养老机构自身也还没有适应“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对过去传统院舍照顾的改变,在发展中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参与度不高,高级照护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还没有到位,“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实行仍处在理论阶段,实践经验严重缺失。媒体对传统院舍养老方式的弊端与发生在养老机构内的恶性事件的大量报道,对“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可行性引发了大量的争议。
当前对“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局对策等,关于“医养集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及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多着眼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社会学领域仍属于新兴课题,对于如何运用社会学理论去指导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等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本课题从社区照顾模式的视角,针对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弊端的列举和社区照顾模式在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方式中的优势体现来论证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可行性,通过对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的内涵来阐明其基本原理。以期帮助城市医养集合养老方式进一步发展,为医养集合养老方式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支撑。
2 核心概念与理论研究回顾
2.1 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模式是指整合全部社会资源,运用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网络,为需要照顾的对象在家庭或者社区中提供全面照顾,保证照顾对象能够正常生活[2]。广义上主要是社区内需要照顾的群体,特别是老人、残疾人、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等。狭义上单指社区老人照顾。一般而言,照顾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界定,即行动照顾,物质支援,心理支持以及整体关怀。社区照顾分为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正规照顾指由社区内正规组织提供的服务,如社区医院等,这种服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依靠正规组织的管理和规范性操作来完成。非正式照顾则是来自照顾对象的家属、亲人与邻里提供的照顾服务,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情感纽带和责任及经验即可完成的照顾。社区照顾往往涉及行动、物质、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层面。
2.2 医养结合养老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3]。
2.3 理论研究回顾
社区照顾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照顾模式进行了很多研究。对于社区照顾在中国的可行性,刘岩、刘威等认为,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社区化,如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贫困家庭的救助问题等,客观上需要社区照顾的发展[4]。何雨,王振卯认为,从成本效应上说,和机构照顾相比,社区照顾引起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5]。周沛认为,较之于农耕社会的邻里及其相互照应,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在空间范围上要大得多,照顾的内容和项目也要复杂得多,传统的邻里之间的相互照应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社区照顾则能较好地利用社区资源,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帮助推广到整个社区[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1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