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研究以济宁m地区为例(附件)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政治参与手段已变为网络参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和标志,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对济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失范等问题,原因在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在信念型和利益型政治驱动下参与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参与仍旧局限于围观式政治参与,内外政治效能期望错位和参与过程中非理性参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方法 4
一、M地区概述 5
(一)回民的聚居 5
(二)回民街的形成 5
二、济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路径的实证调查 7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 7
(二)参与路径选择的问题 8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9
三、结论与讨论 13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较为健康 13
(二)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成长的主要渠道 13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适时引导和回应 13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6
致 谢 19
前言
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恢复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其职业化和专业化日益走向成熟。[1]但是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应该具有地域差异性,民族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对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社会工作一词由来已久,想界定民族社会工作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族。而民族一词在不同学者那里又有着不同的界定,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纳日碧力戈认为,民族是在家族符号结构和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族符号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超族群政治—文化体。[2]徐杰舜认为,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政治性的,被赋予法律地位的一种人们共同体。[3]赵淑兰和姚丽娟综合了以上民族的界定和王思斌、郑杭生等对社会工作的界定,如下定义民族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在微观层面上协助因各种原因而遭遇生活或发展困难的少数民族人士及群体走出困境,增进其福祉;在宏观层面上推动社会改变,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营造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人士及群体社会福祉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4]
进入新世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需求日趋复杂多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转型衍生出大量的社会矛盾,民族社会工作正是这些矛盾的调和剂。[5]然而,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6],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依然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本论文对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探索。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民族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20—4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边疆地区,1944年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可谓是民族社会工作的里程碑[7],这本著作是李安宅先生对藏民区实地研究的结晶,对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思斌说,在某些客观方面,李安宅的研究至今未被超越。1931年,燕京大学步济斯(Burgess)开设了“种族关系”课程。[8]在吴泽霖的推动下,1938年大夏大学在社会学系设立了社会经济调查室,第二年更名为社会研究部。从其具体工作来看,吴泽霖应是20世纪中期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创者。[9]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灾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藏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可以看作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201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北京举办的“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为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中国的民族,美国称之为种族。美国的民族社会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实施种族隔离政策,驱逐印第安人。至1994年,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开始时起,美国政府就开始派遣社会工作者进入难民区进行社会工作服务,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虽然背景不同,但是这种宗旨与我国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得初衷不谋而合。由于发展时间上的较大差距,美国的民族社会工作更加成熟。
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停留在政策指引的层面,具体的针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工作服务尚未成熟,社会工作机构规模较小。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有效推进自然以人本视角下的不断获得和持续拥有为基本前提。[10]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有关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把握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主线,列出自民族社会工作诞生以来所出现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推动人物,总结出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澄清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为本研究夯实资料依据。
2.访谈法
事先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M地区群众的访谈,从主观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印证,深入社区了解民族社会工作服务的种类、频率、质量以及居民的满意度。收集居民对民族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议并进行归纳整理,突出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本研究最终的努力方向。
3.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100份调查问卷来收集M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情况以及居民的满意度和意见,同访谈资料一起作为本研究最终建议的支撑。调查问卷见附录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