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老年化及其影响研究以北京北路社区为例(附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造也逐渐趋向于满足这类群体的需求。经调查淮安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并对活动在北京北路社区夕阳红广场的人群访谈发现,社区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重要聚集场所,因此,老年群体逐步成为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个现象随之带来了一些影响,包含公共空间“老年化”对居民的影响、公共空间“老年化”对社区的影响以及公共空间“老年化”对城市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这三大影响,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和关注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提出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对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关键词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
目 录
1 引言1
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1
2.1 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2
2.2 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3
3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影响4
3.1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5
3.2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社区的影响7
3.3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城市的影响8
4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对策8
4.1 社区的介入9
4.2 老年群体的介入9
4.3 老年人个人的介入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12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4
附录B: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访谈提纲15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社会生活行为的重要场所,在空间上表现为人群集中活动的区域,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居民提供日常社会生活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平台。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13.26%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显著。一方面,,老年人多数是退休和离职人员,他们渐渐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身体健康和健身娱乐方面。另一方面,退居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去自由分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活动范围不再是商场之类的地方,是将活动地点变成同龄人聚集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方,而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备了基础的健身设施和空旷的场地,为此成为老年群体选择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场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老年化”伴随而来是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老年化状况进行研究,并对这种老年化的影响展开分析,最后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对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是以淮安市北京北路社区为例,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亲身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活动中去,熟悉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绘出公共空间分布图,对30位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老年人进行深入的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的认识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影响。
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里隶属于社区范畴内的公共空间成为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老年人来这里活动成为“例行性”安排,那么其他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即便在有空闲的节假日,也会选择“避让”,这种“避让”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从时间段上,非节假日和节假日的白天一般由老年人主导,而晚上则年轻人相对增多;第二是从公共空间的区域分异层面上,老年人主要在空间的中央位置,而年轻人对公园的空间利用则相对“边缘化”[1]。社区公共空间通常会具备一些基础的健身设施、供人休息的石凳、公共厕所及活动区域的划分,这些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区老年人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为此,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可分为社区公共空间基本状况和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
2.1 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北京北路社区位于北京北路97号,(原清河区委、区政府北侧),社区范围东起北京北路,南至淮海西路,西至学院路,北至健康西路,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社区内有住户2696户,人口约2万人(含工学院、技师学院学生),有、淮安技师学院、清河区政府、淮安市城管局等辖区单位16个,有苏减小区、建设小区、工学院宿舍区等生活大院共计19个。当前,北京北路社区闲置房屋数量较多,社区外来人口较少,属于人口输出较多的社区,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口居住。社区内设有活动室,社区范围内有一个市图书馆,市图书馆旁边是一个公共广场,广场对面是一个大型超市以及周边还有一些盈利性的餐馆。总结来看,北京北路社区目前的公共空间分布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小区内的休闲区为主的健身区、绿化带、凉亭等等,此类空间接近居民的生活,人们路过和参与的频率较高,此类公共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高;二是以公共区域为主的广场,此类空间具备多样化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空间,在傍晚也会为人们提供广场舞空间,功能性较强;三是社区活动室,此类空间在北京北路社区有1处,位于社区居委会办公楼里,活动室可以提供播放电影、阅览书籍、文字绘画和棋牌功能,是中老年人丰富知识文化和娱乐的场所。以下详细介绍隶属于北京北路社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处公共空间,淮安市北京北路99号夕阳红文化广场:东至北京北路、南至中径路、西至东围墙、北至李崇年图书馆,占地8.7亩,同时也是淮安市永久性保护绿地。夕阳红广场内设有亭廊、座椅、健身器材等,还有公共厕所、垃圾箱、电动车停车位以及法律志愿服务驿站。
/
图21 北京北路社区公共空间分布图
广场的健身器材设计成了适宜老年人身体活动强度的休闲运动器械,结合老年人发生公共活动的位置和视线联系设置,为老年人提供了休息和观看的座椅,减少视线遮挡。广场采取露天平台和屋顶共同设置,能够节省空间资源。广场两边都有公共厕所,考虑到了老年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的问题。多处垃圾箱的设立也是为了保证广场上良好的卫生环境。在广场设立的法律志愿服务驿站,是方便老年群体咨询法律问题,更好的为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识。
2.2 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
“公共空间”的“老年化”及其“再生产”包含着的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一端是基于老年人群体“惯常化实践”的建构作用,一端是这种空间建构所产生的“地方”的空间象征意义及其对空间的形塑作用;这二者又是“循环往复”的生产和再生产,最终形成了一种“老年化”的结构性特征“符号”,并成为特定的“城市空间”[2]。经调查发现,北京北路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主要是在居民楼下的空地,并且设有一些基础的健身器材,大型一点的就是靠近街道旁的广场,以及广场旁有个市图书馆,运用观察法观察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过程中发现,正常的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多是老年人,可以看到他们“散步”、“遛弯儿”、“锻炼身体”、“聊家常”等,周末时间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少部分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晒晒太阳,大部分还是老年人居多。
目 录
1 引言1
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1
2.1 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2
2.2 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3
3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影响4
3.1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5
3.2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社区的影响7
3.3 公共空间“老年化”对城市的影响8
4 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对策8
4.1 社区的介入9
4.2 老年群体的介入9
4.3 老年人个人的介入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12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4
附录B: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访谈提纲15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社会生活行为的重要场所,在空间上表现为人群集中活动的区域,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居民提供日常社会生活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平台。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13.26%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显著。一方面,,老年人多数是退休和离职人员,他们渐渐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身体健康和健身娱乐方面。另一方面,退居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去自由分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活动范围不再是商场之类的地方,是将活动地点变成同龄人聚集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方,而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备了基础的健身设施和空旷的场地,为此成为老年群体选择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场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老年化”伴随而来是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老年化状况进行研究,并对这种老年化的影响展开分析,最后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对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是以淮安市北京北路社区为例,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亲身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活动中去,熟悉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绘出公共空间分布图,对30位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老年人进行深入的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的认识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影响。
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里隶属于社区范畴内的公共空间成为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老年人来这里活动成为“例行性”安排,那么其他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即便在有空闲的节假日,也会选择“避让”,这种“避让”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从时间段上,非节假日和节假日的白天一般由老年人主导,而晚上则年轻人相对增多;第二是从公共空间的区域分异层面上,老年人主要在空间的中央位置,而年轻人对公园的空间利用则相对“边缘化”[1]。社区公共空间通常会具备一些基础的健身设施、供人休息的石凳、公共厕所及活动区域的划分,这些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区老年人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为此,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现状可分为社区公共空间基本状况和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
2.1 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状况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北京北路社区位于北京北路97号,(原清河区委、区政府北侧),社区范围东起北京北路,南至淮海西路,西至学院路,北至健康西路,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社区内有住户2696户,人口约2万人(含工学院、技师学院学生),有、淮安技师学院、清河区政府、淮安市城管局等辖区单位16个,有苏减小区、建设小区、工学院宿舍区等生活大院共计19个。当前,北京北路社区闲置房屋数量较多,社区外来人口较少,属于人口输出较多的社区,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口居住。社区内设有活动室,社区范围内有一个市图书馆,市图书馆旁边是一个公共广场,广场对面是一个大型超市以及周边还有一些盈利性的餐馆。总结来看,北京北路社区目前的公共空间分布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小区内的休闲区为主的健身区、绿化带、凉亭等等,此类空间接近居民的生活,人们路过和参与的频率较高,此类公共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高;二是以公共区域为主的广场,此类空间具备多样化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空间,在傍晚也会为人们提供广场舞空间,功能性较强;三是社区活动室,此类空间在北京北路社区有1处,位于社区居委会办公楼里,活动室可以提供播放电影、阅览书籍、文字绘画和棋牌功能,是中老年人丰富知识文化和娱乐的场所。以下详细介绍隶属于北京北路社区范围内最大的一处公共空间,淮安市北京北路99号夕阳红文化广场:东至北京北路、南至中径路、西至东围墙、北至李崇年图书馆,占地8.7亩,同时也是淮安市永久性保护绿地。夕阳红广场内设有亭廊、座椅、健身器材等,还有公共厕所、垃圾箱、电动车停车位以及法律志愿服务驿站。
/
图21 北京北路社区公共空间分布图
广场的健身器材设计成了适宜老年人身体活动强度的休闲运动器械,结合老年人发生公共活动的位置和视线联系设置,为老年人提供了休息和观看的座椅,减少视线遮挡。广场采取露天平台和屋顶共同设置,能够节省空间资源。广场两边都有公共厕所,考虑到了老年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的问题。多处垃圾箱的设立也是为了保证广场上良好的卫生环境。在广场设立的法律志愿服务驿站,是方便老年群体咨询法律问题,更好的为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识。
2.2 社区公共空间“老年化”的程度
“公共空间”的“老年化”及其“再生产”包含着的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一端是基于老年人群体“惯常化实践”的建构作用,一端是这种空间建构所产生的“地方”的空间象征意义及其对空间的形塑作用;这二者又是“循环往复”的生产和再生产,最终形成了一种“老年化”的结构性特征“符号”,并成为特定的“城市空间”[2]。经调查发现,北京北路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主要是在居民楼下的空地,并且设有一些基础的健身器材,大型一点的就是靠近街道旁的广场,以及广场旁有个市图书馆,运用观察法观察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过程中发现,正常的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多是老年人,可以看到他们“散步”、“遛弯儿”、“锻炼身体”、“聊家常”等,周末时间活动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少部分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晒晒太阳,大部分还是老年人居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