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代课何以成为可能的个案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失范理论综述2
1.失范理论2
2.失范理论与青少年越轨行为2
(二)校园失范行为的原因探究3
1.社会集体对道德行为制约力的减弱3
2.目标与手段的失衡3
3.个体意识薄弱3
(三)文献述评4
二、研究设计4
三、高校“代课”的过程5
(一)哪些学生需要“代课”? 5
1.“后进生”的代课需求5
2.“优秀生”的代课需求5
(二)哪些课需要“代课”?5
1.选修课 5
2.“水”课6
(三)如何寻找“代课者”?6
1.寻找途径6
2.代课报酬6
(四)“代课”有哪些后果?7
四、高校“代课”背后的行为逻辑8
(一)行动者身处的情境8
1.教育环境的改变8
3.自主学习的规划9
4.个人情况9
(二)行动者的目标9
(三)行动者遭遇的阻碍10
1.请假机制的繁琐10
2.课程安排的不满10
(四)行动者的工具手段11
1.代课行为的简单性 11
2.代课行为的隐蔽性 11
五、总结与讨论11
(一)高校“代课”的原因:利益导向下的理性选择11
(二)高校“代课”的实质:目标与手段失调的行为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高校“代课”何以成为可能
——基于大学的质性研究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失范行为,例如屡禁不止的逃课、代课现象。虽然这种失范行为不如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大,但毫无疑问,大规模的代课行为已对现有的教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等不良结果。因此,高校的代课行为已逐渐引起了各界较为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厘清高校代课的现状,并探讨高校代课行为产生的原因,为构建高校健康有序的教学秩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综述
(一)失范理论综述
1.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早期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解释越轨成因的社会学理论,它的贡献在于把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归于社会而不是归于越轨者本人。失范理论对于认识和防范外来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1]。
迪尔凯姆可以说是失范理论的鼻祖,失范的概念正是由他引入现代社会学。他在其名著《自杀论》中,用失范这一概念描述当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矛盾、冲突或社会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失范也是他用来解释越轨行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2]。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越轨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本来是无止境的,但是社会可以控制人的欲望。社会通过社会规范、社会舆论、道德意识等,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在一定压力下,人们会在满足需求的手段和目标上寻找到平衡点。在社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社会能够有效的调节人们的内心需要。但是如果社会被诸如城市化、工业化或战争等打乱时,社会规范、道德意识等就会产生混乱,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力也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而变化的社会又会使得人的欲望不受约束,使个人的需要不受限制,从而产生失范[3]。在这种状态下,社会中缺乏可以依据的规则以及道德标准,个人在失去控制的需要面前,往往就会选择越轨行为。
继迪尔凯姆之后,默顿发展了失范理论,也即紧张理论。默顿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 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 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4]。这种理论认为,获取财富是社会衡量成功的主流标准,但是获取财物的手段对于不同阶层的人而言却是不同的。那些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经济条件差的人很难用合法的手段获得金钱和其他成功的标志。当他们无法用合法的手段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成功目标时,就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愤怒等紧张情绪,于是造成人的一种失范状态,这就有可能使他们以犯罪的手段去实现成功目标[5]。
2.失范理论与青少年越轨行为
不同机会理论是专门探讨青少年违越轨为成因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克洛沃德和奥林发展起来。他们认为社会所认可的成功是利用合法机会获得的成功,而要得到合法机会是要克服重重困难的[6]。对于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来说,获得这种合法的机会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对教育机会的获得。教育上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以后是否获得许多合法机会。下层阶级的成员由于经济困难,不可能接受较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求学的欲望较弱,他们看不到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地位改变的作用,因此他们往往轻易就会选择辍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妨碍下层阶级的人获得合法机会和利用合法机会取得成功[7]。但是,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大多对自己的命运并不甘心,他们渴望成功。为此,他们利用机会去尝试,以希望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有所改变。可是,由于种种苦难,在他们谋求成功的志向和合法机会的缺乏之间,不断产生尖锐的矛盾,这就会使下层的青少年有种强烈的挫折感和愤怒感,不断产生紧张情绪。为了克服和缓解这种情绪,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会有不同选择。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饱受挫折的青少年可能继续尝试用合法的手段去获得成功,还有人会选择逃避社会,放弃以往追求的目标。那些看不到用合法手段获得成功的青少年,可能与有同样心境的人聚集在一起,于是形成了越轨亚文化群体[8]。在这种文化中,群体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消除从事越轨行为而产生的紧张感,强化他们的越轨行为。
从失范理论的创造者和发展者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越轨也有它的发展形成的路径。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路线: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规范真空——城市青少年试图通过合法手段达到成功目标——目标无法达到——产生挫折感、愤怒感——或继续尝试合法手段取得成功,或选择非法手段实现目标——越轨行为产生,进而可能行为越轨亚文化群体[9]。这样一个越轨形成原因与路径在现实案例中的解释力是很有效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