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研究以cosplay亚文化群体s为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Cosplay亚文化方兴未艾。本次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收集资料,探究亚文化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方式。作为Cosplay亚文化群体成员的coser,因为大众媒体的推动以及对动漫的热爱,他们踏入到这个圈子中;在对Cosplay进行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前台”表演时的印象管理和情感投射等方法进行身份认同的建构,自身也实现了一定文化资本的积累、自我与虚拟角色的统合以及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感;但是,Cosplay亚文化群体也存在着“内困外扰”, coser们对Cosplay的热情下降、精力不足以及外部经济方面的限制,都会造成群体成员身份认同感的消逝。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2
(一)国外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综述2
(二)国内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综述2
(三)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研究方法4
三、COS下的身份获得与延续4
(一)成为coser4
(二)coser的自我呈现5
(三)认同的建构.7
四、COS下的身份认同何以可能7
(一)理想型自我的追求7
(二)多元媒介助力认同8
(三)趣缘纽带下的群体互动9
五、小结与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A 访谈提纲12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以Cosplay亚文化群体S为例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的产生与运用推动了各式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无论是Cosplay亚文化,亦或是洛丽塔亚文化、弹幕亚文化以及恶搞亚文化等等,这些都是青少年亚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青少年身上所有的迷惘、热情以及对自身角色身份认知的需求等等,都能从这些亚文化之中体现出来。
现在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一些穿着“奇装异服”的少男少女们在相机前摆着各式动作,或是在越来越多的动漫嘉年华上,见到他们跳着与大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认知的不同的舞蹈,在人们面前展示着他们青春最美的一面。Cosplay是英文Costume Play的简称,由日本人独创,来特指对ACG(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以及Game游戏的缩写)作品中的人物或角色进行模仿或者表演的游戏,简称cos。参与Cosplay的人被称为cosplayer,亦称coser。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的包容度也逐渐提高,人们从一开始的目瞪口呆匪夷所思,已经到了对这些“靓丽”的风景习以为常。目前,百度Cosplay贴吧有高达124万的关注人数,淘宝网上与Cosplay相关的品牌已经达到了204种,Cosplay8论坛的日讨论量就上千。可以说,目前Cosplay亚文化方兴未艾,不断茁壮成长着。
随着Cosplay这一文化活动越来越被大众了解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视线放在了Cosplay这一青少年亚文化上。那些穿着与常人“格格不入”衣服的青少年们,是怎样对自己的角色身份进行认知,明确自己所属的群体的呢?本文将使用半结构访谈、参与观察法的方法,探索Cosplay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机制。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就亚文化群体的研究来看,国外的芝加哥学派、伯明翰学派以及后亚文化研究最具代表性。
上世纪30年代之后,因美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可是犯罪率却不降反升,芝加哥学派将研究目光放在了青少年团伙的种种越轨行为之中,掀起了热极一时的“越轨亚文化”研究。Albert Cohen就此提出了“问题解决”假设,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式问题,而出生于底层阶级的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就是地位挫败,这种苦恼是他们此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些青少年所采取的越轨行为,是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1]而另一方面,Howard Becker在他的“标签理论”中提出越轨行为实质上是由社会上的强势人群所造成的。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正是因为强势群体为他们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才对自己“越轨者”的身份有了认同。[2]
伯明翰学派也认为文化与阶级有关。青少年亚文化的产生,就是符号层面对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文化的抵抗,亚文化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机制,主要就是亚文化资本的积累以及消费。Stuart Hall以及Dick Hebdige就曾在自己的亚文化理论中提出,在社会上流行的亚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当前文化所特有的,如流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会、见面会、杂志等等来形成自身亚文化独特的风格,建立自身的一种认同感。[3]而Sara Thornton最早提出了“亚文化资本”一词,成了当时研究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亚文化资本即某一个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处于提升自身社会地位以及区别于其他亚文化群体的目的,而主动习得的文化知识以及商品。[4]一个亚文化群体成员所使用的物品、所穿的服饰以及自身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都是其亚文化资本,与其他群体所区分开来。可以说,亚文化资本加深的是群体成员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诚如Baudrillard所言,一个人的消费物的等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一个人亚文化群体成员的身份,取决于他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及经济资本。[5]
伯明翰学派之后的后亚文化理论研究则提出,当下的亚文化群体已经失去了“仪式抵抗”所具有的“英雄气概”。[6]目前亚文化群体成员的身份已经趋向“流动身份”,变得碎片化以及具有短暂性。当前的亚文化更像是身份政治的自恋式表演。
(二)国内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大部分关于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研究都是基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
多数学者认为,亚文化产生之初,便是源于对主流支配文化的“对抗”。蔡骐在研究小清新亚文化的时候就发现,小清新文化的风格特征便已经存在着一种文化抵抗意味,除了会通过个人来抵抗社会,该亚文化也会以文化力量来抵抗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力量,同时用精神力量来和物质力量对抗;[7]正如黄薰所研究的,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洛丽塔亚文化成员在对自己身份认同进行建构之时,便已经开始反抗男性话语权所要求的女性要具备的取悦男性的特质。所以,“仪式抵抗”是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研究亚文化产生原因时常用的词汇。[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