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校园适应服务的调查研究以s高校为例(附件)

摘 要初入大学,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相对陌生的环境,在大学校园的适应方面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社会工作作为助人专业,越来越多地在学生工作中得到运用,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初可能面对的适应性问题,S高校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服务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巩固原有的服务成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本文主要由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的调查研究过程;第四部分是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服务的调查研究结果;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意义 3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 4
三、调查研究过程 5
(一)制定与发放问卷 5
(二)回收与统计问卷 5
(三)收集访谈资料 5
四、调查研究结果 7
(一)总体成效评估 7
(二)学习方面的适应 7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 9
(四)生活方面的适应 10
五、S高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服务存在的问题 12
(一)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
(二)宣传方式单一 12
(三)学生参与动机不足 13
六、对S高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服务的可行性建议 14
(一)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14
(二)拓宽宣传途径,广泛服务新生 14
(三)开展需求评估,提升参与动机 14
七、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9
致谢 23
一、前言
研究背景
2003年高考人数613万,2018年已达到975万,十几年之间,高考人数增加了360万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在入学之初,个体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本文中的S高校,便借助于其具有优势的社会工作专业,探索出一套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校园适应的模式,并且连续多年服务于新生的校园适应。因此,笔者希望对S高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服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主要了解其服务成效和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新生校园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其不良表现的研究;二是有关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问题的研究;三是有关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服务成效的研究。
1)关于大学新生校园适应问题及其不良表现的研究
在新生心理情绪和环境适应方面,国内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如卢谢峰(2003)通过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收集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研究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角色扮演、职业选择、生活、人际关系、心理、环境等七个方面的适应状况及具体表现。石峰枫(2014)在对新生校园适应问题的论述中,将校园适应进一步细分为在学习、生活、人际方面的不适,并针对这三方面存在的适应不良进行具体的阐述。石志强(2013)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新生的适应状况展开实践调研,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高校新生面临的主要适应问题是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和心理适应问题。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后发现,很多学者将校园适应问题进行了细化和分类,尽管分类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学者在分类时都列出了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三个方面,可见大学新生在入学初需要面临这三方面的适应问题是学者们的共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也选取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三个方面的服务成效进行深入研究。
2)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新生校园适应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采用小组工作、个案的方式为新生提供校园适应服务。例如,杨洋(2017)在大一新生生活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的研究中,针对新生存在的校园适应问题设计并开展了新生适应成长小组活动来帮助大学生缩短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期。朱秋美(2016)在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采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方法对大学新生进行干预,在个案工作中,根据服务对象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服务,在小组工作中,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对于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干预。张艺婷(2018)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开展六次小组活动,对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问题进行干预和介入研究,来提高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李梦琪(2017)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介入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将小组内容分为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增强学习动力和提升学习策略这四个部分,来帮助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本文中,S高校在新生校园适应服务中所采用的也主要是小组工作的方式,
因此本文也将主要探究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新生适应服务的成效。
3)有关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服务的成效研究
大多数学者对于新生适应服务的成效评估,通常只是整篇文献最后的一小部分,集中于比较微观的层面。例如,王鹏伟、孙德尔(2017),通过对贝壳青年社工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方面开展的小组工作实践的服务效果进行探究,发现贝壳青年社工组织的新生入学适应服务工作形成了组织、技术、人力等组织要素有机整合的工作模式,具有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认为其服务是有成效的,具有可推广性。刘雷波(2015)总结得出小组成员的校园适应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认为小组工作参与式的工作方式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问题上行之有效,并且有很大的应用范围。詹雪梅(2017)通过对新生适应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评估,发现七次小组活动过后,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适应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王亮(2018)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通过个案辅导来帮助大一新生解决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与案主四次交谈,促进了案主好的转变,但是通过评估他也认为个案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其他高校解决新生校园适应问题是一个参考和借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