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研究以菏泽z村为例(附件)
摘 要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张楼村为服务点,以“互联网+社会工作”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网上社会工作服务,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在前期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后期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化、立体化、持续性、综融性,以切实、有效帮助农村儿童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其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并探索理论化、系统化、操作化的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模式。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1
1.国内研究现状 1
2.国外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3
1.理论意义 3
2.实践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3
1.文献研究法 3
2.问卷法 3
3.观察法 4
(五)核心概念界定 4
1.留守儿童 4
2.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
二、目前留守儿童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三、调查数据分析 6
(一)留守儿童服务现状和需求分析 6
(二)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7
四、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内容和反思 8
(一)服务过程 8
1.前期服务阶段 8
2.后期服务阶段 9
(二)服务反思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016 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902 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因此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社会工作一项重大课题。在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大学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志愿服务留守儿童以及社会工作者介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表现为:一提供服务时间具有局限性,只是集中在周末和暑假的短暂时间,不能给予长期持续性的服务;二志愿服务的非专业性以及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缺乏。本研究根据目前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了解到互联网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联系父母的和学习的工具。基于以上情况,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者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化、深入化,专业化,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1 世纪初,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渐升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边缘化的特殊农村弱势群体现象的产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农村人口流动的民工潮而带来的“衍生品”。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教基 1 号文件的形式对滞留在老家的留守孩子开展关爱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关爱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技术和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呈现出了新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多维监测机制。
1)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和各种志愿服务相辅相成取得一定成效。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接近,容易沟通交流的优势,通过志愿行动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和家长老师通力协作,到农村社区服务践行等关爱政策,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营造一个亲情关爱和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杨小云(2016)对留守儿童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探究,其根据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发挥我们年龄优势为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并且通过实地的接触服务留守儿童。本研究与杨小云有相同之处,都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在上面文章的基础上,本研究创新利用网络达到服务的连续性,保持整个服务过程的持续性,强化服务效果。
2)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社会的崛起,给社会工作带来一种全新的媒介,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新机遇。有研究表明:在网络社会中建立“网络社会工作”,将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且有助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韩璐(2017)详细分析了网络社会工作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社会工作的机遇有:一打破社会工作中的“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二拓宽社会工作领域, 探索社会工作新模式,三普及社会工作文化,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这为网络社会工作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网络社会工作的挑战有:一互联网不良问题亟待社会工作的介入,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普及困境,三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带来的新的困境。在此研究中不仅开阔新的理论基础,更点明其隐含的网络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且丰富了网络社会工作模式,为本研究探索的线上与线下的创新性模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3)关于互联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网络社会工作近年来悄然发挥着作用,网络社会工作的留守儿童为能通过网络表达其现实需要的弱势群体或有服务需要的现实人群。有研究指出,网络社会工作的留守儿童的需求有以下特点:多样性,具体性,隐蔽性和即时性。赵万林(2017)希望通过网络化实施手段或以网络场域为对象为留守儿童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在网络工具帮助下在虚拟场域中进行服务,并且与实地场域接触 留守儿童的线下服务相结合,基于施助手段网络化和介入空间赛博化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发展和网络社会工作实践现状,构建专业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经验知识并创新社会工作实践方式。赵万林提到网络社会工作重要的服务平台是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与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交流,尽力解决问题,并且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保持联系进行线上服务。本研究从中吸取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基础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网络服务。通过实地分服务接触将网络服务的匿名和多样性的留守儿童变成熟悉的具体群体,网络与实地接触服务方法融合,持续服务过程,增强服务效果。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1
1.国内研究现状 1
2.国外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3
1.理论意义 3
2.实践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3
1.文献研究法 3
2.问卷法 3
3.观察法 4
(五)核心概念界定 4
1.留守儿童 4
2.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
二、目前留守儿童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三、调查数据分析 6
(一)留守儿童服务现状和需求分析 6
(二)网络使用情况分析 7
四、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内容和反思 8
(一)服务过程 8
1.前期服务阶段 8
2.后期服务阶段 9
(二)服务反思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致 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016 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902 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因此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社会工作一项重大课题。在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大学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志愿服务留守儿童以及社会工作者介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表现为:一提供服务时间具有局限性,只是集中在周末和暑假的短暂时间,不能给予长期持续性的服务;二志愿服务的非专业性以及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缺乏。本研究根据目前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了解到互联网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联系父母的和学习的工具。基于以上情况,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者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化、深入化,专业化,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1 世纪初,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渐升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边缘化的特殊农村弱势群体现象的产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农村人口流动的民工潮而带来的“衍生品”。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教基 1 号文件的形式对滞留在老家的留守孩子开展关爱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关爱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现代技术和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呈现出了新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多维监测机制。
1)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和各种志愿服务相辅相成取得一定成效。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接近,容易沟通交流的优势,通过志愿行动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和家长老师通力协作,到农村社区服务践行等关爱政策,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营造一个亲情关爱和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杨小云(2016)对留守儿童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探究,其根据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发挥我们年龄优势为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并且通过实地的接触服务留守儿童。本研究与杨小云有相同之处,都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在上面文章的基础上,本研究创新利用网络达到服务的连续性,保持整个服务过程的持续性,强化服务效果。
2)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社会的崛起,给社会工作带来一种全新的媒介,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新机遇。有研究表明:在网络社会中建立“网络社会工作”,将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且有助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韩璐(2017)详细分析了网络社会工作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社会工作的机遇有:一打破社会工作中的“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二拓宽社会工作领域, 探索社会工作新模式,三普及社会工作文化,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这为网络社会工作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网络社会工作的挑战有:一互联网不良问题亟待社会工作的介入,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普及困境,三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带来的新的困境。在此研究中不仅开阔新的理论基础,更点明其隐含的网络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且丰富了网络社会工作模式,为本研究探索的线上与线下的创新性模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3)关于互联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网络社会工作近年来悄然发挥着作用,网络社会工作的留守儿童为能通过网络表达其现实需要的弱势群体或有服务需要的现实人群。有研究指出,网络社会工作的留守儿童的需求有以下特点:多样性,具体性,隐蔽性和即时性。赵万林(2017)希望通过网络化实施手段或以网络场域为对象为留守儿童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在网络工具帮助下在虚拟场域中进行服务,并且与实地场域接触 留守儿童的线下服务相结合,基于施助手段网络化和介入空间赛博化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发展和网络社会工作实践现状,构建专业视角下的网络社会经验知识并创新社会工作实践方式。赵万林提到网络社会工作重要的服务平台是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与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交流,尽力解决问题,并且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保持联系进行线上服务。本研究从中吸取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基础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网络服务。通过实地分服务接触将网络服务的匿名和多样性的留守儿童变成熟悉的具体群体,网络与实地接触服务方法融合,持续服务过程,增强服务效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