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以曙光村为例(附件)
集中居住是将闲散居住的农民统一搬往规划区居住的一项政治举措。集中居住的实行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道路交通、劳动就业、经济收入、教育医疗这五大方面,同时在居住空间和习惯、农具及粮食存放、生活支出、社会交往及心理适应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为缓解集中居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广泛宣传集中居住,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引导农民就业转型,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从而实现农民观念转型,以适应新型生活。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影响,优化路径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和现状2
2.1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2
2.2 集中居住的空间布局与居住模式3
3 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4
3.1 居住条件方面5
3.2 道路交通方面7
3.3 就业收入方面8
3.4 教育医疗方面9
3.5 休闲娱乐方面10
4 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11
4.1 居住空间和习惯方面11
4.2 农具及粮食存放方面12
4.3 生活支出方面12
4.4 社会交往方面13
4.5 心理适应方面13
5 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14
5.1 做好宣传工作,进行心理疏导14
5.2 树立主体意识,扩大政治参与15
5.3 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15
5.4 转变自身观念,适应新型生活16
5.5 完善政策配套,提供公共服务17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附录A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1
附录B 访谈提纲23
1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关乎着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关乎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这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外,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城市规模发展迅速,城镇用地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农村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成为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性问题。
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早在2001年,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民集中居住正是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和城镇用地紧张问题,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能够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1],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变化;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作为集中居住主体的农民对于自上而下推行的集中居住举措存在哪些看法和建议;如何实现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转型,并为其他地区推行集中居住提供参考和借鉴,都是亟需开展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正是在对庆安县曙光村进行实地观察和访问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描画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对集中居住的看法和建议,并就其不利影响探索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以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并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和现状
2.1 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概念
2.1.1 自然村落
集中居住是与自然村落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自然村落通常来讲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庄,是集中居住之前几千年来农民世代生活的空间单元及其生活方式。刘沛林(1995)在《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一文中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自然村落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指出:自然村落是指长期生活在一定农业地域的人群所拥有的生活聚居场所,也是一个由世代生活居住、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点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2]。曹锦清(2013)则在《黄河边的中国》中表示: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其保留着我国绝大多数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所以村落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村民集居点,更准确地说村落应该理解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3]。所以说,自然村落其实就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为方便从事农业劳动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且其拥有独自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和现状2
2.1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2
2.2 集中居住的空间布局与居住模式3
3 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4
3.1 居住条件方面5
3.2 道路交通方面7
3.3 就业收入方面8
3.4 教育医疗方面9
3.5 休闲娱乐方面10
4 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11
4.1 居住空间和习惯方面11
4.2 农具及粮食存放方面12
4.3 生活支出方面12
4.4 社会交往方面13
4.5 心理适应方面13
5 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14
5.1 做好宣传工作,进行心理疏导14
5.2 树立主体意识,扩大政治参与15
5.3 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15
5.4 转变自身观念,适应新型生活16
5.5 完善政策配套,提供公共服务17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附录A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21
附录B 访谈提纲23
1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关乎着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关乎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这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外,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城市规模发展迅速,城镇用地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农村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成为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性问题。
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早在2001年,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民集中居住正是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和城镇用地紧张问题,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能够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1],这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变化;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作为集中居住主体的农民对于自上而下推行的集中居住举措存在哪些看法和建议;如何实现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转型,并为其他地区推行集中居住提供参考和借鉴,都是亟需开展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正是在对庆安县曙光村进行实地观察和访问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描画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对集中居住的看法和建议,并就其不利影响探索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转型的实现路径,以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并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 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和现状
2.1 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概念
2.1.1 自然村落
集中居住是与自然村落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自然村落通常来讲就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庄,是集中居住之前几千年来农民世代生活的空间单元及其生活方式。刘沛林(1995)在《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心理空间》一文中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自然村落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指出:自然村落是指长期生活在一定农业地域的人群所拥有的生活聚居场所,也是一个由世代生活居住、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点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2]。曹锦清(2013)则在《黄河边的中国》中表示: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其保留着我国绝大多数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所以村落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村民集居点,更准确地说村落应该理解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3]。所以说,自然村落其实就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为方便从事农业劳动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且其拥有独自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