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附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有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同时,物流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互为依托,加强二者的沟通和衔接,促进“两业”的融合渗透、协同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研究江苏省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水平,在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状况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关键词 制造业,物流业,协同发展,策略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 江苏省物流业以及制造业发展现状 4
2.1 江苏省物流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4
2.2 江苏省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7
3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必要性分析 8
3.1 从物流业的产生背景角度分析 8
3.2 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贡献角度分析 9
3.3 从“两业”协同发展的互利关系分析 9
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11
4.1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4.2 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2
4.3 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发展 12
5 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策略 13
5.1 政府进行引导并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13
5.2 提升物流业企业服务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4
5.3 制造业开展多层次的外包物流业务并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15
5.4 依托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物流业集群的建设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习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我国是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型的制造业大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必然的。如何使制造业得到持续发展,就存在一个产业升级问题。制造业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业本身的事,其需要相关的产业,尤其是为其服务的产业(如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如何为其服务,从而起到支持、保障制造业升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衡量物流业现代化的标志。也就是说,物流业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服务内容与质量。而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两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来抓,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制造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其产值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以上,但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短、产业链附加值不高导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大、利润低、竞争力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分销环节中物流业的缺失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不足。随着我国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向低成本的越南、印度、巴西等国转移,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使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不断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环境,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协同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行业的支持。目前,物流业和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结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比如农村物流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很多的新型的融资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促使金融行业拓展市场,极大地降低了信用风险。再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果没有物流业的支持,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制造业作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其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服务,而物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制造业中脱离的产物,物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制造业。可见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高,因此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局限于定性分析,早期从事产业联动研究主要是国外学者,例如 Daniels和Coffey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属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补关系,被学界归纳为“互动融合论”;GiuerrieriP和Meliciani等提出了“需求遵从论”,即产业联动发展处于不对等关系,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物流业作为需求方处于从属地位,其通过制造业扩张产生的服务需求实现自身发展;Pappas和Sheehan等认为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物流业就无法实现制造业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产业间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佐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键在于制造业企业所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物流管理成本自营与外包的权衡,在联动过程中,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物流业居于从属地位,产业间存在不协调现状。邵扬、梁亮、张屹山认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国民经济对物流产业的影响较差,两种产业属于非对称平衡关系。苏秦、张艳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融合均衡度较低,产业间平衡协调性差,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日趋显著,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李松庆、苏开拓通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整体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有效联动的结论。韦琦认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石。汪应洛、刘子晗对中美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物流费用较高,物流总成本占 GDP 比重较大,严重压缩制造业增加值,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王珍珍认为制造业各子行业应该不断协调与物流业的关系,产业协调有利于共同发展,促使物流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王茂林、刘秉镰指出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源约束迫使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但比例相对较低,若要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物流业的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制造业的现实需求,物流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联动发展环境尚需改善,因而产业协调有利于两业的协调发展。梁红艳、王健研究多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认为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量国家产业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已进入高度融合阶段,我国两业联动发展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融合度偏低。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 江苏省物流业以及制造业发展现状 4
2.1 江苏省物流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4
2.2 江苏省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7
3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必要性分析 8
3.1 从物流业的产生背景角度分析 8
3.2 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贡献角度分析 9
3.3 从“两业”协同发展的互利关系分析 9
4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11
4.1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4.2 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2
4.3 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发展 12
5 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策略 13
5.1 政府进行引导并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13
5.2 提升物流业企业服务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14
5.3 制造业开展多层次的外包物流业务并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15
5.4 依托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物流业集群的建设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习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我国是典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型的制造业大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必然的。如何使制造业得到持续发展,就存在一个产业升级问题。制造业产业升级不仅是制造业本身的事,其需要相关的产业,尤其是为其服务的产业(如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如何为其服务,从而起到支持、保障制造业升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其主要业务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衡量物流业现代化的标志。也就是说,物流业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服务内容与质量。而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两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工程来抓,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制造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其产值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0%以上,但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短、产业链附加值不高导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大、利润低、竞争力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分销环节中物流业的缺失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不足。随着我国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向低成本的越南、印度、巴西等国转移,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使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不断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环境,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协同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行业的支持。目前,物流业和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在于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结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比如农村物流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很多的新型的融资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促使金融行业拓展市场,极大地降低了信用风险。再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果没有物流业的支持,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制造业作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其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服务,而物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制造业中脱离的产物,物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制造业。可见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度高,因此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局限于定性分析,早期从事产业联动研究主要是国外学者,例如 Daniels和Coffey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属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补关系,被学界归纳为“互动融合论”;GiuerrieriP和Meliciani等提出了“需求遵从论”,即产业联动发展处于不对等关系,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物流业作为需求方处于从属地位,其通过制造业扩张产生的服务需求实现自身发展;Pappas和Sheehan等认为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物流业就无法实现制造业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产业间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佐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键在于制造业企业所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物流管理成本自营与外包的权衡,在联动过程中,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物流业居于从属地位,产业间存在不协调现状。邵扬、梁亮、张屹山认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国民经济对物流产业的影响较差,两种产业属于非对称平衡关系。苏秦、张艳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融合均衡度较低,产业间平衡协调性差,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日趋显著,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李松庆、苏开拓通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整体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有效联动的结论。韦琦认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石。汪应洛、刘子晗对中美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物流费用较高,物流总成本占 GDP 比重较大,严重压缩制造业增加值,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王珍珍认为制造业各子行业应该不断协调与物流业的关系,产业协调有利于共同发展,促使物流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王茂林、刘秉镰指出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源约束迫使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但比例相对较低,若要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物流业的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制造业的现实需求,物流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联动发展环境尚需改善,因而产业协调有利于两业的协调发展。梁红艳、王健研究多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认为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大量国家产业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已进入高度融合阶段,我国两业联动发展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融合度偏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