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与实施路径设计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与实施路径设计[20200105150154]
随着江苏省苏南地区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物流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如何促进物流产业的绿色化是苏南地区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首先介绍绿色物流的相关理论,从江苏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出发,对苏南地区各市的社会经济情况逐一分析,找出发展的瓶颈,利用SWOT分析法,找出苏南地区绿色物流产业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同时,对比国外绿色物流的成功发展经验,对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设计解决路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4
2 绿色物流相关理论及绿色物流系统 4
2.1 绿色物流相关理论 4
2.2 绿色物流系统 6
3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3.1 苏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8
3.2 SWOT分析法——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3.3 战略组合 20
4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 22
4.1 传统物流活动绿色化 22
4.2 加快规划与建设绿色物流基础设施 19
5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实施路径探究 20
5.1 国外绿色物流发展经验借鉴 24
5.2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的设计方案 25
结 论 29
致 谢 31
参 考 文 献 3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为了将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绿色强调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绿色物流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逆向物流从产品的生产、维修、再制造等形式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整个物流产业推向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在较大程度上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绿色物流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同时还能够起到绿化环境的效果,属于共生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实现了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物流的各生产环节,节约产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苏南地区在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了许多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还存在运输效率低及污染、物流成本高及浪费大、信息技术不够完善以及人们的观念陈旧等。根据数据统计,江苏省2013年货物周转量的为9924亿吨,其中铁路周转量为381亿吨,公路为1790亿吨,可见,公路运输比铁路占明显优势,其过分的依赖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又是污染最大的运输方式,因此,造成江苏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严重。针对以上问题,苏南地区必须优化交通网络,调控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完善信息技术等等来发展绿色物流,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取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1.1.2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的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各个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更好地发展苏南地区的物流产业和绿色物流。苏南地区发展绿色物流,才能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绿色GDP 的实施,有利于苏南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苏南地区物流企业进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有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理论与实际接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于1979年引进国内。作为新兴的学科,我国的研究成果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1984年,国内开始注重物流的发展,并成立物流研究小组,各专家开始着手研究物流相关内容。1994年,《环境化学保护与物流》的出版,人们第一次把物流与环境相结合起来,首次关注废弃物流和逆向物流这一概念。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将物流与环境相联系起来的书籍。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旨在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同时,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也重申了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表明我国要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环境恶化问题上的决心。此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中,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方针。
从国内物流的研究情况看,关于绿色物流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对现状的分析比较多,从存在的各种问题着手,有目的的去研究解决方法。目前,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政策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物流观念落后、政策不到位、物流企业多且规模小、服务水平太低、技术落后、物流专业知识差等问题。加之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不论是自然环保还是可持续的物流发展,都使得更多的人去加入绿色物流的研究中,转变传统的眼光看问题,用绿色的角度去发展物流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关系。就以最近的“低碳世博”、“绿色奥运”等活动,这些都是我国在实际生活中绿色的运用。
1.2.2 国外现状
国外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1991年出版的James Copper,Melvyn Peters 和 Michael Browne的《European Logistics 》中第十章首次提出“Green Logistics”这一概念,并且,作者还针对绿色物流给出了初步方案:改进卡车设计,提高公路运费和鼓励联合运输等等。这本书历时五年,专门对欧洲物流进行探讨,是欧洲对于绿色物流研究的开端。
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在(RLEC)在报告中对绿色物流进定义:绿色物流也称“生态型的物流”[1]。同时,委员会还对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进行比较,认为逆向物流是物品及包装材料从消费地向上一级来源地的流动过程,目的在于恢复物品价值。因此,逆向物流也开始被归类为绿色物流的一部分。
欧洲的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较我国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物流新体系,如合作式,以减少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近期,欧洲又提出一箱整体运输安全计划,通过测量得到海水状况、船舶的运动和船体的变形程度的数据,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是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及时的应急措施。从而减少海洋运输队环境的污染[3]。
日本对绿色物流也十分重视。日本从1956年引进物流管理概念,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已成为物流系统管理方面的先进国家。1989年,日本提出十年内要完成的三项绿色物流目标,即“含氮化合物降至三成到六成、颗粒物排出降低至六成、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十分之一”。1993年日本政府出台《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主要针对绿色包装。2001年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中,提出要建设新型物流体系来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循环再利用自然资源,以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设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绿色物流体系。并计划在2005年实现“构建减轻环境负荷的物流系统与对循环性社会的贡献”的目标。
随着江苏省苏南地区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物流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如何促进物流产业的绿色化是苏南地区当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首先介绍绿色物流的相关理论,从江苏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出发,对苏南地区各市的社会经济情况逐一分析,找出发展的瓶颈,利用SWOT分析法,找出苏南地区绿色物流产业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同时,对比国外绿色物流的成功发展经验,对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设计解决路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4
2 绿色物流相关理论及绿色物流系统 4
2.1 绿色物流相关理论 4
2.2 绿色物流系统 6
3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3.1 苏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8
3.2 SWOT分析法——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3.3 战略组合 20
4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 22
4.1 传统物流活动绿色化 22
4.2 加快规划与建设绿色物流基础设施 19
5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实施路径探究 20
5.1 国外绿色物流发展经验借鉴 24
5.2 苏南地区绿色物流发展的设计方案 25
结 论 29
致 谢 31
参 考 文 献 3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为了将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绿色强调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绿色物流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中,逆向物流从产品的生产、维修、再制造等形式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整个物流产业推向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在较大程度上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绿色物流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同时还能够起到绿化环境的效果,属于共生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实现了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物流的各生产环节,节约产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苏南地区在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了许多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还存在运输效率低及污染、物流成本高及浪费大、信息技术不够完善以及人们的观念陈旧等。根据数据统计,江苏省2013年货物周转量的为9924亿吨,其中铁路周转量为381亿吨,公路为1790亿吨,可见,公路运输比铁路占明显优势,其过分的依赖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又是污染最大的运输方式,因此,造成江苏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严重。针对以上问题,苏南地区必须优化交通网络,调控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完善信息技术等等来发展绿色物流,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取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1.1.2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的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各个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更好地发展苏南地区的物流产业和绿色物流。苏南地区发展绿色物流,才能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绿色GDP 的实施,有利于苏南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苏南地区物流企业进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有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理论与实际接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于1979年引进国内。作为新兴的学科,我国的研究成果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1984年,国内开始注重物流的发展,并成立物流研究小组,各专家开始着手研究物流相关内容。1994年,《环境化学保护与物流》的出版,人们第一次把物流与环境相结合起来,首次关注废弃物流和逆向物流这一概念。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将物流与环境相联系起来的书籍。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旨在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同时,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也重申了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表明我国要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环境恶化问题上的决心。此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中,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方针。
从国内物流的研究情况看,关于绿色物流的研究也十分广泛。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对现状的分析比较多,从存在的各种问题着手,有目的的去研究解决方法。目前,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政策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物流观念落后、政策不到位、物流企业多且规模小、服务水平太低、技术落后、物流专业知识差等问题。加之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不论是自然环保还是可持续的物流发展,都使得更多的人去加入绿色物流的研究中,转变传统的眼光看问题,用绿色的角度去发展物流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关系。就以最近的“低碳世博”、“绿色奥运”等活动,这些都是我国在实际生活中绿色的运用。
1.2.2 国外现状
国外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1991年出版的James Copper,Melvyn Peters 和 Michael Browne的《European Logistics 》中第十章首次提出“Green Logistics”这一概念,并且,作者还针对绿色物流给出了初步方案:改进卡车设计,提高公路运费和鼓励联合运输等等。这本书历时五年,专门对欧洲物流进行探讨,是欧洲对于绿色物流研究的开端。
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在(RLEC)在报告中对绿色物流进定义:绿色物流也称“生态型的物流”[1]。同时,委员会还对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进行比较,认为逆向物流是物品及包装材料从消费地向上一级来源地的流动过程,目的在于恢复物品价值。因此,逆向物流也开始被归类为绿色物流的一部分。
欧洲的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较我国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物流新体系,如合作式,以减少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近期,欧洲又提出一箱整体运输安全计划,通过测量得到海水状况、船舶的运动和船体的变形程度的数据,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是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及时的应急措施。从而减少海洋运输队环境的污染[3]。
日本对绿色物流也十分重视。日本从1956年引进物流管理概念,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已成为物流系统管理方面的先进国家。1989年,日本提出十年内要完成的三项绿色物流目标,即“含氮化合物降至三成到六成、颗粒物排出降低至六成、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十分之一”。1993年日本政府出台《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主要针对绿色包装。2001年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中,提出要建设新型物流体系来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循环再利用自然资源,以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设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绿色物流体系。并计划在2005年实现“构建减轻环境负荷的物流系统与对循环性社会的贡献”的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