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视角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研究
时空视角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研究[20200105145359]
在全面把握运河经济带演进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京杭运河航运发展与沿线产业布局及区域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运河对江苏沿线区域发展的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深刻挖掘运河与江苏区域发展之间的规律再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探索适合京杭运河和江苏区域低碳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构筑运河与流经区域的科学发展模式,打造贯穿江苏地区“运河经济带”这一新的增长极。另外,可以创建沿岸现代化的低碳综合运输体系,优化沿线产业分布,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运河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水运优势,对完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推进功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京杭运河,江苏区域发展,耦合发展模式,低碳协调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思路4
2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5
2.1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的现状5
2.2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存在的问题7
3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分析与构建8
3.1 基本理论8
3.2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关系9
3.3 江苏区域与京杭运河耦合发展规律15
3.4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18
4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评价22
4.1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22
4.2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评价23
5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35
5.1 加强环境管理,发展低碳经济35
5.2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合理优化运输需求35
5.3 发展低碳协调机制,加快航运建设38
5.4 优化资源整合,拓展运河物流业39
5.5 宣传生态知识,开发运河文化带40
结论42
致谢43
参考文献44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运河能促进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运河的辐射范围广,经济腹地大,运河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综合能力强。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区域发展、开发、研究当中,沿江沿河沿流域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依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沿流域的城市开发一直吸引着地理界和规划界的眼球。必须申明的是,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运河区域的各种景观、生态环境、游览等价值也渐渐被挖掘开来,成长为了新的开发热门,并且成为了沿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运河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而认为建造出来的,因此运河与水利工程、城市发展、区域建设等方面都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沿线城市都拥有悠长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去,是个人杰地灵的地区。然而,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韬略,北京杭州运河横贯南北中国经济区,携带能量的转换的西段,自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启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京杭运河不为人知的效用足以突显出来,沿运河地区的时空发展也被提上了议程。
京杭运河在历史上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航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导致了运河部分河段阻塞。然而在通船河段,紧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各种毁坏性工程的建设以及水污染使得京杭运河环境遭到毁坏。2006年3月,58名政协委员共同推出京杭运河的救援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审发布申明“京杭大运河”为全国文物保护的重心。随着京杭运河运河世界申遗的快速发展,京杭运河的开发与保护再次受到关注。
江苏省经济发达的,但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加快苏北的发展,拉近与苏南的差距是江苏省战略的关键。统筹发展运河性能,提高建设京杭运河经济带,与江苏沿海、沿江、沿路(京沪线、陇海线)构架构成“井”字型地域发展轴,促进江苏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由于江苏对京杭运河运输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运河在江苏特别是苏北区域的物流主通道地位日益巩固,运河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同时,在申遗成功后,对京杭运河在遗产保护、南水北调、环保、旅游规划等区域发展方面呼声日益高涨。因此,近年来京杭运河及沿线区域发展、运输(廊道)与区域耦合发展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江苏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运河航运的发展史相辅相成的。江苏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到航运业的繁荣,航运业发展长也会推动江苏经济发展。据此,要贯彻江苏运河航道与周边环境同步发展,航运和其他运载方式联运,全面发展,面面俱到,突显核心,发展江苏运河航运,促进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 京杭运河江苏段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资源供需严重不足,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有史以来,江苏省水资源分布均匀和水质型缺水一直是影响江苏区域的经济发展。京杭运河是南北交通大枢纽,但运河的环境的研究较少对水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建设,运河的水质问题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创建一个适合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的。
1.2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在国外学者的探究中,空间经济研究常常是被忽略的,空间研究在主流经济学派对要素的流动性和自由竞争体制的理想状态假定下而被忽视。“区域科学”提出后(Walter Isard,1950),试图将产业区位理论、市场区位论、土地利用理论、贸易理论有机统一起来,覆盖所有经济活动的空间。Paul Krugman(2010)用基于空间维度和运输成本重要认识的“新经济地理学”构造了一个两区域模型,用来解释产业聚集的原因。Alfred Weber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该理论指出在决定区位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交通费用。因此,Weber提出了运输区位法则,工业区位应布局在运费最低的地方,并可用区位三角形来求此区位。MarkGoh 和ArgusAng(2000)按照印度支那半岛十年内以往的经济数据和发展规律,归纳了该区域的发展现象,指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基于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并分析了未来发展的区域。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荣朝和(2011)提出,后工业社会得到高度信息化的撑持,经济组织中各种产业融合与形式多样的模块化诠释并存,再者,经济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航道和经济走廊,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连片的城市地区,城市,地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空间结构体。王云(2008)依靠国家社科基金(01BIS015)对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化的历史态势和特征进行调查。李慧(2007)、陶敏(2008)等对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对沿线区域的地方社会的影响、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形成进行了研究。荣朝(2011)依托国家自然基金(41171113)研究了水运在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的宏观作用,谈建平(2006),何月光等(2010)等对京杭运河航运与沿运经济发展关联度展开研究。魏宗财、罗绍荣等(2007)基于区域一体化角度,对苏北运河沿线区域产业布局展开研究;提出了“点—轴”产业开发模式,并提出了应重点培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张芬梅(1986)、王金文(2002)、许文汉(2001)、李诚(2004)、陈虹(2008)等分别就美国、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内河航运与区域发展及其运河经济带的形成、产业布局特征等方面做了研究。张超(2012)指出沿线城市应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运河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循环;并提出了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在全面把握运河经济带演进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京杭运河航运发展与沿线产业布局及区域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运河对江苏沿线区域发展的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深刻挖掘运河与江苏区域发展之间的规律再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探索适合京杭运河和江苏区域低碳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构筑运河与流经区域的科学发展模式,打造贯穿江苏地区“运河经济带”这一新的增长极。另外,可以创建沿岸现代化的低碳综合运输体系,优化沿线产业分布,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运河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水运优势,对完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巨大的推进功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京杭运河,江苏区域发展,耦合发展模式,低碳协调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思路4
2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5
2.1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的现状5
2.2 京杭运河江苏段发展存在的问题7
3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分析与构建8
3.1 基本理论8
3.2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关系9
3.3 江苏区域与京杭运河耦合发展规律15
3.4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18
4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评价22
4.1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22
4.2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评价23
5 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35
5.1 加强环境管理,发展低碳经济35
5.2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合理优化运输需求35
5.3 发展低碳协调机制,加快航运建设38
5.4 优化资源整合,拓展运河物流业39
5.5 宣传生态知识,开发运河文化带40
结论42
致谢43
参考文献44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运河能促进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运河的辐射范围广,经济腹地大,运河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综合能力强。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区域发展、开发、研究当中,沿江沿河沿流域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依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沿流域的城市开发一直吸引着地理界和规划界的眼球。必须申明的是,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运河区域的各种景观、生态环境、游览等价值也渐渐被挖掘开来,成长为了新的开发热门,并且成为了沿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运河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而认为建造出来的,因此运河与水利工程、城市发展、区域建设等方面都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沿线城市都拥有悠长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去,是个人杰地灵的地区。然而,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韬略,北京杭州运河横贯南北中国经济区,携带能量的转换的西段,自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启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京杭运河不为人知的效用足以突显出来,沿运河地区的时空发展也被提上了议程。
京杭运河在历史上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航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导致了运河部分河段阻塞。然而在通船河段,紧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各种毁坏性工程的建设以及水污染使得京杭运河环境遭到毁坏。2006年3月,58名政协委员共同推出京杭运河的救援工作。2006年5月,国务院审发布申明“京杭大运河”为全国文物保护的重心。随着京杭运河运河世界申遗的快速发展,京杭运河的开发与保护再次受到关注。
江苏省经济发达的,但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加快苏北的发展,拉近与苏南的差距是江苏省战略的关键。统筹发展运河性能,提高建设京杭运河经济带,与江苏沿海、沿江、沿路(京沪线、陇海线)构架构成“井”字型地域发展轴,促进江苏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由于江苏对京杭运河运输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运河在江苏特别是苏北区域的物流主通道地位日益巩固,运河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同时,在申遗成功后,对京杭运河在遗产保护、南水北调、环保、旅游规划等区域发展方面呼声日益高涨。因此,近年来京杭运河及沿线区域发展、运输(廊道)与区域耦合发展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江苏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运河航运的发展史相辅相成的。江苏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到航运业的繁荣,航运业发展长也会推动江苏经济发展。据此,要贯彻江苏运河航道与周边环境同步发展,航运和其他运载方式联运,全面发展,面面俱到,突显核心,发展江苏运河航运,促进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 京杭运河江苏段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资源供需严重不足,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有史以来,江苏省水资源分布均匀和水质型缺水一直是影响江苏区域的经济发展。京杭运河是南北交通大枢纽,但运河的环境的研究较少对水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建设,运河的水质问题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创建一个适合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耦合发展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的。
1.2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在国外学者的探究中,空间经济研究常常是被忽略的,空间研究在主流经济学派对要素的流动性和自由竞争体制的理想状态假定下而被忽视。“区域科学”提出后(Walter Isard,1950),试图将产业区位理论、市场区位论、土地利用理论、贸易理论有机统一起来,覆盖所有经济活动的空间。Paul Krugman(2010)用基于空间维度和运输成本重要认识的“新经济地理学”构造了一个两区域模型,用来解释产业聚集的原因。Alfred Weber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该理论指出在决定区位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交通费用。因此,Weber提出了运输区位法则,工业区位应布局在运费最低的地方,并可用区位三角形来求此区位。MarkGoh 和ArgusAng(2000)按照印度支那半岛十年内以往的经济数据和发展规律,归纳了该区域的发展现象,指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基于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并分析了未来发展的区域。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荣朝和(2011)提出,后工业社会得到高度信息化的撑持,经济组织中各种产业融合与形式多样的模块化诠释并存,再者,经济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航道和经济走廊,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连片的城市地区,城市,地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空间结构体。王云(2008)依靠国家社科基金(01BIS015)对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化的历史态势和特征进行调查。李慧(2007)、陶敏(2008)等对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对沿线区域的地方社会的影响、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形成进行了研究。荣朝(2011)依托国家自然基金(41171113)研究了水运在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的宏观作用,谈建平(2006),何月光等(2010)等对京杭运河航运与沿运经济发展关联度展开研究。魏宗财、罗绍荣等(2007)基于区域一体化角度,对苏北运河沿线区域产业布局展开研究;提出了“点—轴”产业开发模式,并提出了应重点培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张芬梅(1986)、王金文(2002)、许文汉(2001)、李诚(2004)、陈虹(2008)等分别就美国、德国、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内河航运与区域发展及其运河经济带的形成、产业布局特征等方面做了研究。张超(2012)指出沿线城市应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运河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循环;并提出了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