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集装箱船舶装备发展研究与模型再现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1
2 京杭运河水运发展研究 2
2.1 运河的形成 2
2.2 运河的发展历程 3
2.3 当今运河的现状 6
3 船型及其结构发展研究 7
3.1 古代运河船型及其结构研究 7
3.2 运河主要船型情况 13
4 运河集装箱船舶装备研究 16
4.1 集装箱运输特征 16
4.2 运河集装箱运输可行性分析 17
4.3 运河集装箱船舶运输的必要性分析 19
5 基于AHP的京杭运河集装箱船型优选 20
5.1 京杭运河主要集装箱船型 20
5.2 京杭运河集装箱船型选择的影响因素 21
5.3 京杭运河集装箱船舶优选方案评价 21
6 京杭运河集装箱船舶主尺寸与动力装置选型研究 24
6.1 对集装箱船舶主尺寸的选型研究 24
6.2 对集装箱船舶动力装置的选型研究 25
6.3 运河集装箱船舶船型及动力装置优选 27
结 论 30
致 谢 31
参 考 文 献 32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的第二大内河,其运量仅次于长江,从古至今,京杭运河在交通运输、水利、旅游以及军事作战等方面一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早期的运河已基本形成。到隋唐时期,运河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各地物资依靠运河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输送转移,改善了当时北地少粮、南方缺金属、矿石的状况,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随后的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在漕运上也一直占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伴随着运输业、手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发展,相应的船舶装备也不断地兴盛强大。近代以后,随着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兴盛,京杭运河逐渐风光不再。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保障及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国家加大了对运河的改造力度,相继进行了“五改三”、“五改二”、“四改三”的航道改造工程,运河的航运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对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苏北运河运行指挥调度中心得知,2014年,苏北运河船舶通过量、货物周转量、货物运量再度创下新高,分别为22.42亿吨、529亿吨、3.03亿吨,分别同比2013年增长了10%、8.6%、11.3 %。随着京杭运河周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物资的江、河、海联运需求不断提高,运河集装箱船舶运输应运而生,目前已初具规模。2006年以来,淮安、扬州港先后建立了集装箱码头。淮安港能使用集装箱船舶经太仓港直接驶入长江,不但实现了江-河-海联运,而且真正做到门到门服务。2015年1月,作为我国在京杭运河航行的最大集装箱船--润兴集99号,已经在淮安首航,集装箱船舶的运河之旅已呈兴盛之势,为淮安快速接轨“一带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传统的集装箱船舶一般都是大型船舶,主要航行在大江大海之中。京杭运河毕竟不同于长江,更无法与海洋相提并论,对集装箱船舶的要求有其特殊之处,需要专门加以研究,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
本文拟对运河集装箱船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京杭运河历史及其船舶发展概况,集装箱船舶在京杭运河通航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京杭运河集装箱船型的优选,京杭运河集装箱船舶主尺寸与动力装置选型等。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
a) 研究运河的发展历史,具体研究运河发展的三个辉煌时期,探索当时运河壮大的情形;
b) 研究中国船型的发展情况,主要是古代主要船型的结构特点以及当今运河存在的船型及其结构特点,以图片的形式来实现船型再现;
c) 探讨京杭运河集装箱船舶装备的发展状况,具体探讨集装箱的优势,并且根据运河的情形分析在京杭运河使用集装箱船舶装备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d) 探讨何种集装箱船舶适用于运河,采用AHP分析适用于运河的船型;
e) 探讨运河集装箱船型的尺寸和动力装置的计算与选择方法。
研究的方法:
a) 通过从网络,图书馆里得到的资料中收集查找,查询关于运河的形成,发展等情况,以及运河船舶装备的相关资料,并且通过对江苏年鉴以及淮安交通年鉴的研究,得知近年来京杭运河的货运量,及船舶装备资料;
b) 采用专家咨询法,与指导老师、专业老师、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等专家沟通,把握研究的主体方向,明确文章的重点和篇章结构;
c) 进行实证分析,实地走访依托于运河的淮安南港,明确在用运河集装箱船舶的主要型式和结构,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何种集装箱船型适用于京杭运河,并且对集装箱船舶的尺寸及动力装置进行分析探讨。
2 京杭运河水运发展研究
2.1 运河的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从北京一直流向杭州,贯通着包括钱塘、淮河、黄河、长江以及海河在内的五大流域,全长约1782千米。京杭运河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就开始兴建,直到十三世纪末才正式完成,前后共历时近1800年。京杭大运河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建,隋王朝在其统一中国之后,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隋开凿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同时也存在政治方面的。当时国家需要加强对南边地区的管理,且长安需要与经济富庶的地区相联系,它的北部地区需要南方的粮食物资来供养。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了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已迫切需要南北经济加强联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发展壮大的非常迅速,他们的力量十分强大。在隋统一后,他们仍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希望以此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使得隋朝政权面临严重的威胁,隋统治者需要借由贯通南北运河来实施对南方地区的统治。此外,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对隋也是大患,隋王朝不得不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但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有中原及江淮的粮饷供应。因为路途遥远,所以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朝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都需要充分利用运河的漕运功能,因此他们都非常注重运河的疏凿和完善[1]。以京杭运河为基础而建立的复杂又庞大的漕运体系,可以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向都城所在地输送,运河漕运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统治者掌控经济和政权的主要手段。
2.2 运河的发展历程
2.2.1 春秋秦汉时期古运河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运河大概是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楚国。在公元前613年,为了利用汉水航道贯通黄河中游地区,统治者在楚国的国都郢都也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引江水进入人工开凿的一条运河,名叫扬水。其东北端则到潜水县境内,然后流入汉水,这也连接了汉水跟荆江,这条运河也就称为荆汉运河,同时还开通了沟通巢湖、肥水的巢肥运河。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能争霸中原,在今天的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了沟通长江跟淮河的邗沟,也就是今天的淮扬段运河,这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中最早出现的一段。到前484年,吴国又开凿了联通泗、济两河的荷水,也就是今天在山东省西南边的万福河。就这样,当时的吴国水师就可由长江进入淮河,再由淮河进入泗水,最终进入黄河,能直接抵达周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带[2]。在公元前360年的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是在我国水运史以及运河开凿史上影响最大,它由今天河南原阳县的北边引入黄河水向东流经大梁城也就是今天开封市,然后向南流入颍水,同时又连接了黄河及淮河之间的济、濉、涡、淮、泗等主要的河流,这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了以鸿沟为主要流域的水运交通网。从上述的情况分析可知,我国古代运河起源于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水利资源利用较早的长江、淮河、荆河以及楚国地区。在当时,东周中央政权王权松弛,礼崩乐坏,各个诸候国之间争夺权势,试图谋夺中央的政权,不断地扩大其控制范围。在此背景下,楚国、吴国两国先后在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区和水利条件十分优越的江、淮地区修建运河,这样既发展了经济,积蓄国力,同时更能挥师北上,逐鹿中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3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