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心理契约探讨供应链中的外包协调管理(附件)

供应链管理(SCM)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已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 因此,供应链中的公司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其中物流外包业务变的越来越重要,其实质是以承包公司(物流服务提供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同形式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关系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体现在合同签订前的隐藏信息和合同签订后的关系实施两方面。 因此,一般的法律契约在这种情况下是缺乏主动积极性,必须引入心理契约以便强化SCM企业和物流外包商间的合作关系。本文主要目的是以心理契约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物流或供应链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的相关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接洽外包物流实时信息的掌握等,确定心理契约对物流外包业务的影响和作用,探索适合外包物流的选择关键因素以及企业如何更好地建立与外包物流间信任机制以便促进期间的合作关系。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心理契约,外包,协调管理,信任机制
目 录
1 绪论 5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6
1.3 相关名词论述 6
1.4 研究流程 9
2 文献综合评述 10
2.1 国内相关文献 10
2.2 国外相关文献 11
3 研究方法 13
3.1 文献检索法 13
4 基于心理契约的供应链外包协调管理 13
4.1 供应链协调管理中信任的协调管理作用 13
4.2 信任机制与供应链外包协调管理的逻辑关系 14
4.3 信任产生机制的构建 15
4.4 信任保障机制的构建 16
5 基于心理契约的福特公司物流外包例证分析 17
5.1 福特公司简介 17
5.2 福特公司的物流外包 18
5.3 基于心理契约的福特公司外包管理策略分析 19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在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激烈的当下,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步入了供应链管理的阶段。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买卖双方的关系开始转向合作关系。 但因为自身相关资源方面的限制,例如生产设备、劳动力、存储空间等原因, 同时还因为国际物流管理的敏捷性使得其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因此,以企业为核心的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 对于如何使整个链条保持高效、协调地运作,有待于寻找供应链之外的第三方来对其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 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市场——供应链业务外包市场,查阅百度百科等资料可定义为企业根据自身的主要特点,将优势集中到做得最好的的业务上来,专心的去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剩下的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公司。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外包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
1980年,著名的美国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教授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供应链外包的主体和代理人使用合同来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双方对问题思考的有限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会使合同不完整。不完整的合同外包很容易导致操纵机会主义和其他风险。 因此,在不完全契约的背景下,加入心理契约这一变量,探讨心理契约在供应链外包协调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意义
供应链业务外包是近年来企业实践领域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发展。其所秉持的理念是假定某公司涉及的一部分业务在供应链中并不是天底下最好的,并且这种活动并不与顾客分开,可以将其外包给业务中最专业的公司。但在外包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企业责任外移:在外包业务中缺乏或放缓对业务的监管都会增加企业责任转移的可能性,导致质量监控和管理难度加大。
(2)影响企业员工的稳定:假设工作人员知道其工作的性质是属于外包,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热情会迅速地褪去,慢慢地他们对公司的信心就将会丧失,导致业绩大幅度地下降。
(3)不能正确选择外包的业务:许多失败的外包业务案例告诉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这都是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在业务外包时的选择不当而导致的。
(4)外包商选择问题:当公司在选择外包供应商时,选择错误的合作对象将导致关键技术的失败并失去竞争的优先条件。
(5)外包企业的忠诚度: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外包企业可能会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导致与原来的合作企业合作破灭。
因此,从心理契约角度看,成功建立外包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通过正式契约的约束和治理,还有赖于通过合作双方互相信任等关系的维系。 总结本研究所探讨的供应链外包管理问题?不在正式合约的规范内?而是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上。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供应链中的外包协调管理问题。
(1)心理契约的概念,特点,测量标准和主要研究领域;
(2)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业务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3)基于心理契约的供应链外包业务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4)心理契约理论在供应链外包协调管理中的运用和验证;
1.3 相关名词论述
1.3.1 心理契约相关论述
在前文中有提到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谢恩于1980年提出的,在其着作《有效管理职业》一书中,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直都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无形的,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种期望,是在组织内部以及成员之间也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书面形式的心理期望。
心理契约具有变异性,不确定性,双向性和隐藏性的特点,有很多的理论都可以说明其本质与特征。例如社会交换理论,法律中的契约法理论以及心理学中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认知图式理论等。 而对心理契约的衡量标准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承诺的衡量、义务的衡量和相互义务的衡量。 例如你的雇主对你的承诺履行得如何? 您对组织的承诺履行得如何?
在对心理契约的研究领域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心理契约,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之间的关系。正式的契约关系是通过合同对合作公司的义务和期望进行法律约束,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因此,仅仅依靠正式契约的效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有必要考虑到关系契约的补充辅助作用, 它有效地补偿或取代了许多方面的正式合同的作用。 但它也有其局限性,此时心理契约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三者的具体关系如图11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5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