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线分析的顺丰速运虹桥中转场设施布置优化设计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顺丰虹桥中转场设施调研现状 3
2.1 顺丰虹桥中转场概况 3
2.2 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程 4
2.3 顺丰虹桥中转场布置 7
3 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线分析 7
3.1 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线分析的总体思路 8
3.2 确定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线类型 8
3.3 顺丰虹桥中转场既定设施布置下的流线生成 9
3.4 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线瓶颈识别 10
3.5 顺丰虹桥中转场流线瓶颈产生原因 12
4 顺丰虹桥中转场设施布置优化 12
4.1 运用SLP法设施布置优化 14
4.2 PQ分析 14
4.3 物流关系图 15
4.4 虹桥中转场设施布置优化方案 18
4.5 虹桥中转场设施布置优化成效 19
结 论 20
致 谢 21
参 考 文 献 2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顺丰速运近几年日益扩大,快件量迅猛增长,这对全国各地的中转场压力持续提升。位于上海的顺丰速运虹桥中转场就是其中之一。虹桥中转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年,建设时的设施布置布局已不能满足现今日益增长的中转需求,中转场的中转能力和中转速率已在逐步下降,严重影响了快件的时效,进行设施布置优化已迫在眉睫。
设施布置规划不仅能影响到顺丰虹桥中转场的运营成本,资金投入,还关系到员工工作时的安全,甚至会长远地影响到未来的需求。在设施布置的规划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多个有关因素,运用科学、前瞻的方法,才能适应顺丰虹桥中转场的需求和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快递业的发展,设施布置的优化设计对整个中转场的成功运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流线分析是在生产线上直接对工艺流体进行成分分析。设施布置规划的第一要务是设计科学流畅的流线。流线分析方法体现了人与设施布置布局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关系,流线设计和流线组织的有机结合可以在满足中转场内流线空间走向科学流畅条件下,实现对设施布置布局优化的设计目标。
1.2 研究意义
对中转场进行设施布置优化,使中转场设施布置趋于合理可以迎合中转场中转流程,从而提高中转效率,提高中转场整体中转能力。中转场的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中转成本,使投资收益增加,。合理的设施布置可降低在快件分拣过程中分拣人员和快件的安全风险。大大提升了快件的时效,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不少企业认识到设施设备布置规划对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但该时期的设施布置布局规划设计者大多是看前人的经验。直到美国人查德缪瑟提出了系统布置设计理论(SLP),系统布置设计理论方法是最具代表性的系统设计方法,它使设施布置规划从定性分析跨越到了定量计算阶段,使设施布置不再靠经验来设计,而具有了一定科学性和理论性。Manocher Djassemi(2007)引用缪瑟的SLP方法,对装配车间的功能区进行了物流、人员安全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既定区域内部空间合理利用情况对设施布局布置优化的重要影响。R缪瑟提出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设施布置进行仿真,现今,系统仿真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己逐渐渗透到物流流程优化的各个环节。
目前,国外对快递中转场的优化研究主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但设施布置学科成为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体系还需要一段时间,此学科还在更完备的过程中,从一些学者、专家对设施布置科学的研究和一些已取得的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针对已有的建筑工厂的实用性技术和方法的阶段。不少理论方法和各种计算机程序,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设施布置的规划者、建设者等可以在实际的场景中直接地应用。这些种类的具有实用性质布置技术通常是具有多样性的,并没有一个通用的,理论统一的知识体系,而在工业工程领域设施布置规划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在流线设计方面,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对流线的定性描述做了详细的研究,并通过定性描述流线和分析流线解决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Jose Reynaldo Setti和BruceG. Hutchinson在研究客运枢纽仿真模型时提出了使用流程图来表示流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旅客的各种行为按照先后顺序用流程图块和有向线段连接,其为流线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通过定量分析描述流线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有关的研究人员把行人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行人流线,我们可以从其中受到一定的启迪。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 Dirk Helbing提出的“社会力”模型,这种模型是以分子动力论模型为基础的。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物流中心平面设施布局布置设计技术因为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与国外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也还是有部分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王转、琚科昌将系统布置理论方法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大型的流程型物流中心的设施布局布置规划中,并成功地参与到规划方案的决策中;刘旺盛,兰培真将动线分析融合到传统的系统布置理论方法中,提出了动线型SLP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与现代企业的设施布置设计相迎合;王敏丽,王转等人将中转场设施布置进行了全参数化,让设施布置能够量化,充分考虑了布置空间内的形状特征,员工通道需求等实际因素,使设施布置更加具有科学性,也让理想化的设施布置理论更接近实际;杨晓英,贾晓燕,魏先亮等人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仿真软件Flexsim改进了系统布置理论,并将该软件方法成功运用到了实际的案例中,对企业成本的降低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