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评估法的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心理容量研究

随着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淳国际慢城知名度的不断上升,在周末、黄金周期间以及特定赏花时节,景区拥挤的现象给游客带来了许多不愉快的体验。高淳国际慢城作为集“乡村旅游景点”和“全国第一个国际慢城”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在旅游心理容量上与其他景区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旅游心理容量是环境容量体系中唯一从游客角度出发的概念,在建造服务型景区的新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将对高淳国际慢城游客的旅游心理容量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以拥挤感知为指标,主要通过视觉评估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建立拥挤规范。并且就影响当地游客旅游心理容量的有效因素进行了探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一)旅游环境容量 2
(二)旅游心理容量 2
(三)拥挤感知 3
(四)拥挤规范 3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区概况 4
(一)高淳国际慢城概况 4
(二)研究方法 4
三、 数据分析 8
(一)样本概况 8
(二)视觉评估法建立规范曲线 9
(三)高淳国际慢城游客心理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10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8
(一)研究结果与讨论 18
(二)建议与展望 19
(三)研究限制与不足 19
致谢 19
参考文献 19
基于视觉评估法的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心理容量研究
引言
引言
从最初的“黄金周”旅游狂潮,到如今周末景区也人山人海,景区的拥挤问题已经成为游客反映景区问题里最突出的一个。为了逃避景区拥挤的人流以及逃离压力,许多人会选择进行乡村旅游,于是自然而然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本质是为了满足游客对农村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上的需求,同时应该是一条供游客休憩生息,舒缓压力的生态之旅。因此,乡村旅游景点除了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原生环境以外,更应该关注于游客对周围环境以及人群拥挤状况的感受。
高淳国际慢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为全国第一个被国际组织授予“慢城”称号的乡村旅游代表景点,其知名度的逐年提高使得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多,在旅游旺季和特定节庆上更是出现了景区拥挤的现象。例如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正逢天气晴好并且是大棚果蔬采摘时节,高淳国际慢城旅游人气旺盛。据统计,小长假3天中共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以上,大山村等农家乐乡甚至产生了游客拥挤的现象。因此由于景区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游客普遍感到拥挤、满意度下降等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高淳国际慢城这一乡村旅游景点作为研究案例,以已被证实为有效指标的“拥挤感知”为主要指标,在前期对特定限定地点图片进行图像处理,采用视觉评估法,让游客身临其境以便更加准确地捕捉游客对于周围环境的拥挤感知以及接受度。本中对于高淳国际慢城游客心理容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一通过视觉评估法收集到的游客拥挤感知以及接受度数据等建立游客拥挤规范以及大致的游客旅游心理容量范围。二分析并判断影响高淳国际慢城游客心理容量的有效因素。本文对于高淳国际慢城游客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目的在于希望能对当地景区的管理产生启发和启示,并试图为当地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让乡村旅游的“慢”下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环境容量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起初容量仅用于牧场和野生动物管理,到20世纪60年代,游憩和旅游的研究也开始使用环境容量的概念。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某一时段内的景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人工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在规模和强度上的极限值的最小值。
我国学者保继刚、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中将旅游环境容量按照内容划分为旅游心理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生态容量[1],这一分类方法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认可与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
(二)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心理容量作为旅游环境容量中唯一一个以旅游者角度出发容量概念,已经成为旅游地容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大小及结构也已经成为反映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旅游心理容量指的是旅游活动地在不降低游客活动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1]。旅游心理容量又被称为旅游社会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等,虽然这些专有名词虽然叫法不同,但实质都大同小异。另外,本文采用的是旅游心理容量这种说法。
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旅游心理容量评估指标主要有满意度、拥挤感知、游客密度和环境影响感知等,其中最为常用的评价指标为满意度和拥挤感知。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采用满意度作为旅游心理容量的评估指标,其主要依据使用量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或改变的程度来评定。
早在1978年Becker[2]就采用了以满意度为评估指标的方法对景区进行旅游心理容量的测量。除此以外,近年来许多中国学者也采用了此方法,如学者梁增贤和董观志[3]两位学者就以深圳欢乐谷为例,采用了满意度法论证主题公园游客心理曲线的性质,并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周年兴[4]则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观测对象,引入了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
不过由于满意度毕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很难用一个数值去界定,因而逐渐被拥挤感所代替。将拥挤感作为旅游心理容量的衡量指标为代表性的有学者潘丽丽和马扬梅[5]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采用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的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来测量该地的瞬时游客心理容量。
(三)拥挤感知
Donnelly和Vaske[6]在2002年提出拥挤感知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为可评估的信息,即是个体对于相遇者程度或者密度的负面评估,另一方面为描述性的信息,即为个人所体验到的相遇者程度或密度。
拥挤感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根据个人特性、环境变动、社会特征等不断变动,其构成可以分为描述性和可评估性两个方面,评估部分指的是个体对于感受到的人数的评价,描述性部分指的是个人所遇到的或感受到的人数多少[7]。总之,拥挤感知被定义为拥挤感知是指个体在拥挤的情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层面上的情绪和感受,从而产生反应的情绪体验。
(四)拥挤规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8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