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以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为例(附件)【字数:13105】
摘 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条件受到了严重破坏,正处于危机之中。在这一严峻形势之下,很多国家纷纷采取了行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力度,而嘉兴市也加入保护非遗队伍之列。本文以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PEST分析模型了解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研究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和保护上面临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嘉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嘉兴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宣传推广,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开发出一系列非遗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嘉兴市的经济中,形成非遗经济。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3
1.4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5
2.1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5
2.2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6
2.3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8
2.3.1立法保护现状 8
2.3.2 静态保护现状 8
2.3.3 动态保护现状 9
第三章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1
3.1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11
3.1.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P(Political analysis) 11
3.1.2经济环境分析E( Economic analysis) 11
3.1.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Social analysis) 12
3.1.4技术环境分析T(Technological analysis) 12
3.2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2
第四章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5
4.1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15
4.2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5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7
5.1 主要结论 17
5.2 本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象征,凝聚着古老璀璨的历史传统,又是一种文化根脉,传承历史又昭示未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稀缺性以及脆弱性。正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这些性质,使得不少国家相继重视并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为了提高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给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的法律保障。
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嘉兴是一座凝聚着七千多年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及旅游价值丰富的城市,有利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嘉兴市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调查,截止2018年,嘉兴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7项。其中,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囊括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提到嘉兴,人们必然会想到嘉兴粽子,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五芳斋”粽子了,众所周知,五芳斋粽子以入口“肥而不腻”、“糯而不烂”而出名,并被外界授予“江南粽子大王”的称号而远销海外。目前,总占地130亩的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1.3亿元,年产值达1.75亿,成为了中国专业粽子生产的最大厂商。而五芳斋粽子的闻名离不开它的制作技术,本文通过研究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术,分析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开发与保护嘉兴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2研究意义
开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如端午节是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古老传统佳节,在1500年之前传到了韩国,经过多年演变,韩国在中国端午节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民俗活动,称为“江陵端午祭”并先于中国成功申遗,虽然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不禁唤起了我们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保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嘉兴市文化多样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如嘉兴灶头画是嘉兴劳动人民为祈求生活安康的一种以灶头为载体,在灶壁的各个部位用绘画颜料绘制各种吉祥文字和图案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近年来,由于液化沼气、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气灶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导致老式柴灶的使用量逐渐减少,这使得灶头画失去了依附的载体,从而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性。
因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相较于国内更大,早在1950年,日本就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并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非遗开发方面,国外学者阿斯沃斯和拉卡海姆认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开发,这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而理查德兹认为,非遗可以跟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系列旅游产品,而我认为,虽然非遗旅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对非遗资源造成破坏、环境超载等负面影响。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方面主要有以下理论和方法:
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可持续开发道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或者产业化开发的争议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苑利、顾军联合署名的文章中对于“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两个概念分别做出了定义,在区分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采用产业化开发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开发出其商业价值。肖锋(2016)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道路上,应该针对非遗开发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和改善,以寻求到最合适、最优化的方式进行产业开发,全方位处理好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和传承人等方面的关系,避免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因一昧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
苑利、顾军(2009)还提出了梯度开发概念,梯度开发包括五个梯度:产品一度开发是复制过程,即按照非遗原来的形态进行开发;产品二度开发是变量开发,指在产品制作原料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市场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进行开发;产品三度开发是改造开发,指在保留非遗原有样子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材料以及体积大小进行改造;产品的四度开发是选择性开发,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择非遗优秀的部分进行开发;产品五度开发是深度开发,挖掘非遗潜在的价值。除此之外,邓江凌(2013)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消失的困境,但这并不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是不能共同存在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这是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之一。沈欢平和伍鹏(2015)认为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对当地旅游行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能深入挖掘非遗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除了旅游开发之外,顾江(2009)提到了文化遗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文化旅游与广告宣传,打造国家文化品牌与特定节假日,主题公园和生态博物馆以及合作管理与开发,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唤醒这座“沉睡的金矿”。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3
1.4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5
2.1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5
2.2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6
2.3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8
2.3.1立法保护现状 8
2.3.2 静态保护现状 8
2.3.3 动态保护现状 9
第三章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1
3.1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11
3.1.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P(Political analysis) 11
3.1.2经济环境分析E( Economic analysis) 11
3.1.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Social analysis) 12
3.1.4技术环境分析T(Technological analysis) 12
3.2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2
第四章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5
4.1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15
4.2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5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7
5.1 主要结论 17
5.2 本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象征,凝聚着古老璀璨的历史传统,又是一种文化根脉,传承历史又昭示未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稀缺性以及脆弱性。正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这些性质,使得不少国家相继重视并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为了提高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给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的法律保障。
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嘉兴是一座凝聚着七千多年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及旅游价值丰富的城市,有利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嘉兴市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调查,截止2018年,嘉兴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7项。其中,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囊括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提到嘉兴,人们必然会想到嘉兴粽子,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五芳斋”粽子了,众所周知,五芳斋粽子以入口“肥而不腻”、“糯而不烂”而出名,并被外界授予“江南粽子大王”的称号而远销海外。目前,总占地130亩的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1.3亿元,年产值达1.75亿,成为了中国专业粽子生产的最大厂商。而五芳斋粽子的闻名离不开它的制作技术,本文通过研究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术,分析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开发与保护嘉兴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1.2研究意义
开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如端午节是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古老传统佳节,在1500年之前传到了韩国,经过多年演变,韩国在中国端午节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民俗活动,称为“江陵端午祭”并先于中国成功申遗,虽然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不禁唤起了我们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保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嘉兴市文化多样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如嘉兴灶头画是嘉兴劳动人民为祈求生活安康的一种以灶头为载体,在灶壁的各个部位用绘画颜料绘制各种吉祥文字和图案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近年来,由于液化沼气、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气灶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导致老式柴灶的使用量逐渐减少,这使得灶头画失去了依附的载体,从而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性。
因此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相较于国内更大,早在1950年,日本就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的概念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并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非遗开发方面,国外学者阿斯沃斯和拉卡海姆认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进行适度的商业化开发,这不仅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而理查德兹认为,非遗可以跟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系列旅游产品,而我认为,虽然非遗旅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对非遗资源造成破坏、环境超载等负面影响。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方面主要有以下理论和方法:
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可持续开发道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或者产业化开发的争议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苑利、顾军联合署名的文章中对于“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两个概念分别做出了定义,在区分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采用产业化开发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开发出其商业价值。肖锋(2016)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道路上,应该针对非遗开发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探索和改善,以寻求到最合适、最优化的方式进行产业开发,全方位处理好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和传承人等方面的关系,避免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因一昧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
苑利、顾军(2009)还提出了梯度开发概念,梯度开发包括五个梯度:产品一度开发是复制过程,即按照非遗原来的形态进行开发;产品二度开发是变量开发,指在产品制作原料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市场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进行开发;产品三度开发是改造开发,指在保留非遗原有样子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材料以及体积大小进行改造;产品的四度开发是选择性开发,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择非遗优秀的部分进行开发;产品五度开发是深度开发,挖掘非遗潜在的价值。除此之外,邓江凌(2013)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消失的困境,但这并不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是不能共同存在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这是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之一。沈欢平和伍鹏(2015)认为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对当地旅游行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能深入挖掘非遗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除了旅游开发之外,顾江(2009)提到了文化遗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文化旅游与广告宣传,打造国家文化品牌与特定节假日,主题公园和生态博物馆以及合作管理与开发,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唤醒这座“沉睡的金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66.html